刘禅又一次陷入深深的思索,管宁所说的,他已不再单纯视作人性的问题了。
在给予刘禅充足的时间思考后,管宁继续讲述,这次他不再引导,而是真正为刘禅揭示内心的道路。
“荀子大贤,世间能及之人屈指可数,老朽亦未能企及。
然而,荀子的智慧,仅以四个字就能概括吗?老朽同样不以为然!
正如阁下所言,荀子所讲并非人性,而是天道,是人世,是人心。
老朽曾见证天灾人祸,朝政腐败,百姓无粮裹腹,衣不蔽体,民生凋敝,人们唯有交换亲子以求生存,丧失了人伦道德的底线。
可他们,真的是恶吗?
老朽也曾目睹乱世中秩序的重建,民众安居乐业,山贼自愿下山放下武器,重新成为良民。
那么,他们就能彻底抹去曾经沾染的血污吗?
同样,在这人间悲剧本中长大的孩子,即使身为大儒之后,自幼熟读四书五经,通晓先贤礼仪,他又如何保持最初的自我而不受改变?
同样,那些山贼之子从未见识过杀戮,安于农耕生活,将来他们还有勇气握紧刀剑吗?
这是否意味着,人性之事与出身无关呢?
世间的道理并无定论,正如阁下的心,老朽也无法为您指出方向,因为每个人的道路,只能由自己去走。
阁下只需明白自己渴望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
若阁下能参透这三层,您自然会找到心中所求的答案。”
听到管宁的话语,刘禅拿起冷透的茶杯,慢慢送到唇边品尝。
此刻,刘禅并未告辞离去,他还有很多疑问,或许无法找到答案,但能在这里找到启示。
刘禅问起了世家的课题。
管宁回应,世家握有巨大的优势,不可不用,但也不可过度依赖,若不能削弱世家的力量,便只能强化君主的地位。
所有强盛都始于幼主的登基,他人重要,自我同样关键。
刘禅又提到了民生问题。
管宁答道,人民以食为天,君主以王道治理,但不可因噎废食,也不能压制天性。
最后,他们谈论最多的是刘禅最关心的汉律之事。
这时,平日淡然的管宁面色变得庄重,持杖缓缓起身,一步步引领刘禅走出房间。
两人并肩前行,刘禅扶着管宁来到一座小山丘上,那里有一座凉亭,能将整个汉中学院尽收眼底
"这确实是个神奇之地!"刘禅沐浴在轻柔的风岚中,嘴角浮现出真诚的微笑,不禁发出感叹。
"的确,美妙之地,奇异景观,不过陛下之前提及的问题,似乎不太适合此处氛围。"
"先生对《蜀秘典》有何不满吗?"
"岂敢,岂敢,《蜀秘典》乃诸葛孔明与李正方等贤者的智慧结晶,适用于蜀地,堪称绝世之作。只是老朽身为法学世家的一员,对此有些感慨而已。"
"若小子早知此事能得先生教诲,必让百官洗耳恭听。"
"无须如此,老朽接下来要说的,恐怕不会受到百官的欢迎。"管宁笑罢,见刘禅脸色微变,忙加以解释。
"陛下的臣僚都很出色,别多虑。只是法学离不开朝廷与百官,故而他们不会爱听老朽的琐言碎语。"
"管宁先生过谦了。"
"老朽近来听说眉川有一桩棘手的奇事,令朝廷众人议论纷纷,可有此事?"
"先生指的是那位侠士救人反被牵连之事?"
"正是!"管宁点点头。
半月以前,眉川一位十五岁的少年目睹宵小欺凌贞洁女子,愤而上前理论,言语间一激动竟将恶徒痛揍一顿。
女子安然获救,对少年感激不尽,但那少年却因此事被这痞子告上公堂。痞子承认了自己的罪行,愿意接受应有的惩罚,却坚决要求衙门为他讨回公道。
那痞子在眉川一带颇有名声,此事闹得沸沸扬扬,甚至上报郡城,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