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今天是大章
当周应秋、毕自言、袁世振、董应举四人正在内阁大殿内等待时。
内阁,韩爌班房内。
眼前放着的,是宫内送来的草拟圣旨。
看着这份圣旨,韩爌额头上俱是冷汗,手中提着支狼毫笔,虽早已吃饱浓墨,却迟迟无法下笔。
顺天府改制,新增官位,听起来是好事。
这部分内容,韩爌早已写完。
但最后但后面关于偷税漏税的内容,却是让韩爌心一跳一跳的。
“这不就是告缗令么?”
这道圣旨下去,满朝文武都得被那些个富户骂个狗血淋头。
自从弘治年间正式有了优免之后,谁不想着偷税漏税?
民间小民为了偷税漏税,哪个不将自家田亩投献到大户名下?
“阁老,周尚书又在催了。”
手抖动的迟迟无法下笔,内阁中书却又来催促道。
“知道了。”
深深的叹了一口气,韩爌心下一横,笔走龙蛇,写了起来。
一盏茶过后,韩爌令人将圣旨送去西苑加印。
当周应秋四人带着圣旨离开内阁的那刻,关于朝廷新政之事,在整个顺天府流传开来。
新增衙门、新的税收政策、新的顺天府“知府”。
以及,最吓人的“偷税漏税惩处制度”。
经过了冯、顾二人被活剐,一日杀三伯,以及日日都有贪官污吏被查出来,然后让在菜市口砍头。
整个顺天府的人都不敢怀疑皇帝对于反腐惩贪的决心,如今可谓是人心惶惶,官不聊生。
“周应秋这奸贼!”
“毕自严也不是个东西。”
“还有那个袁世振,整日和商贾混在一起,能想出个什么办法?”
一个个义愤填膺,全都是朝廷将要对在顺天府推行的新政的不满。
皇帝是不敢骂的,哪怕是在自己家里。
经过几个月的整顿,现在的锦衣卫不能说可堪大用吧,起码那也是翻身了。
虽然文官系统早就开始了对锦衣卫的渗透,如历代皇帝时常恩荫官员子弟入锦衣卫。
但因为文官先天上对厂卫的鄙视,导致这些个官宦子弟在加入锦衣卫后,往往屁股都是歪的。
如田尔耕,他是万历年间兵部尚书田乐的孙子。
按理来说,这人应该是倾向文官的吧?
但事实恰好相反,如今的锦衣卫中,对文官下手最狠的就是田尔耕。
如今京城锦衣卫的头子中,许显纯与田尔耕合称许鹰田虎。
许显纯这个公主之孙、皇帝亲任的锦衣卫指挥同知,主要震慑的是朝堂上的人。
而田尔耕的威名,则是震慑着京城中的官员后宅,或者说家人。
都是京城的本地狐狸,对于街上的流言蜚语是从哪儿来的,田尔耕了解的相当清楚。
因为他在京城肃清动作,现在多少官员上班都是改步行或者骑马了。
家人都让抓光了,赎都没地方赎去,没人抬轿了啊。
仅仅三天时间,朱由校的案头上就收到了两百多本关于反对新政的奏章。
对于这些奏章,朱由校简单的翻阅一二之后,就全都给批了回去。
而后,一道新的规定奏章格式问题的圣旨就下到了礼部,连带着的,还送来了一堆制式文本,要求礼部明文天下。
大明在奏本、题本、揭帖、表笺、制对、露布、译这七种由臣子呈给皇帝的公文外。
又多了两种新的公文格式。
孙如游都感觉皇帝这是给臣子弄规定弄上瘾了。
第一种叫做劾章,顾名思义,就是弹劾奏章。
凡弹劾官员,必须言而有物,写清弹劾理由,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二种叫做劝章,顾名思义,就是劝诫皇帝的奏章。
一件事情,必须用甲乙丙丁分段的方式,写清问题、起因、结果、影响、例证、处理方案这六种要素。
对于这两种规定了内容的奏章,如果不遵守,通政司不用送往内阁,司礼监也不用送往皇帝案头。
皇帝这是明明白白的告诉天下人,别再用似是而非的理由来和朕瞎哔哔。
很明显,皇帝已经是铁了心的要变法。
三日之后,袁世振带着一张纸,进了西苑,呈送给皇帝。
玩弄着手中的纸,朱由校有些感慨。
大明的工业非常滴发达,特别是造纸术。
大明的产纸四地,江西、福建、浙江、南直隶,其中江西的广信府最为庞大,光是上供给司礼监的纸就有二十八种之多,如连七纸、观音纸、玉版纸、宣德纸、奏本纸等等,一次就要上供三百万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