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了水路,出现一往上的斜坡。
地面很干燥。
继续往上走。
我突然听见隐隐约约的嗡嗡声,像来自远处人群的集体低语,又像蜂巢里蜂群忙碌的声音。
“师父,有声音。”环顾四周,没有任何活物存在的迹象,我有些纳闷。
崔叔也发现了不对。
他回头跟师父交换了一下眼神,我看见了他眼里的诧异。
“声音很有序,不像野外的嘈杂声。”
师傅脸色开始凝重。
恐惧来自未知。
我能感觉到自己身上的汗毛刷的立了起来。
“师傅……”
我说话的声音有些变形的沙哑。
师父听出了我的恐惧。
“叶子别怕,跟紧我,别走岔了。”
到底是师父,他一出声我就下意识的心安。
赶紧贴上去,小手捏住他衣角,双眼随着他的视线往四周探头探脑。
两位姐姐也收紧了脸上的肌肉,四处查探嗡嗡声的来处。
长期的观察跟绘画,我眼睛对外界的所有物体和光线特别敏感。
隐约觉得后上方的洞顶有一束忽明忽暗的光线。
“师父,头上,后方!”
我往上一指。
那是一个跟外界相通的裂缝,裂缝往斜上方延伸,尽头像是洞口,但光线呈现出规律的明明暗暗。
目测裂缝能容一人通过,但身材要瘦小。
师傅看向萧姐姐,她会意,将身上的背包卸在地上,以侧壁突出的石块为跳板,身手敏捷,三下两下就上了裂缝处,再往上攀岩。
萧姐姐很快就下来了。
“是七轮扇,还在转动,嗡嗡声就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萧姐姐说。
见大家不明白,萧姐姐继续解释:
“扇骨是死人大腿骨,扇面是黄铜,整个扇身一半在洞内一半在洞外,外面是半山腰的悬崖峭壁。”
崔叔点点头:“怪不得,洞内不觉得阴冷沉闷,就是它的功劳。”
七轮扇源自汉朝,大约等于现代的电风扇。
只是它用的是外力而不是现代的交流电。
扇身一半洞内一半洞外,置于悬崖峭壁。
这就厉害了。
高山悬崖随时有劲风呼啸而过,带动暴露在洞外的扇身,扇身转动,循环往复,转动频率估计能跟现代的电风扇比快慢。
转动的扇身形成吸力,吸入洞外新鲜空气,排出洞内沉闷的气体,达到通风换气,冬暖夏凉的效果。
汉代《西京杂记》:“丁缓者……作七轮扇……一人运之,满堂寒颤。”说的就是有个叫丁缓的人,做了一个七轮扇,一个人摇动,就能满屋清凉。
宋代《夏日吟》:“君不见长安公侯家,六月不知暑。扇车起长风,冰槛沥寒雨。”这里的扇车,就是七轮扇。
更妙的是下面这首:
宋代《武林旧事》:“避暑……置南花数百盆……鼓以风轮,清芬满殿。”居然用风扇将花香吹得满庭芬芳。
还是特大地主们会玩啊!
我还沉浸在“花香”里。
冷不丁被杜姐姐推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