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灵君见此情形,并无欣喜,甚至有点厌烦,问:“玩得开心吗?”
慧云公主是晋王的亲姐姐。
亲姐姐生病,无论如何,晋王也不该出去打猎。
晋王跪地喊道:“父皇,儿臣是为父皇分忧?”
昌灵君有点生气,喝问:“说说,你为朕分了什么忧?”
众将士敬畏,齐王一行看起热闹。
晋王顿首,说:“父皇,儿臣以为,区区冬猎,逐虎射豹,无需父皇亲自挽弓,只需儿臣坐镇于此,便可令宵小束手。朝堂之上还有大事等待父皇,儿臣请父皇将冬猎之事交给儿臣,父皇去做更重要的事。”
咦,这是创造条件请昌灵君回去!
昌灵君的面色终于缓和。
齐王的脸色以可见的速度变化。
昌灵君身后女子,冷然不语。
大臣们明白昌灵君的心思,纷纷附和,“皇上,冬日严寒,朝中尚有大事。还请皇上不要留恋冬猎,早日回宫。此为天下之所愿尔!”
“请皇上回宫,处理军政大事。”
好嘛,这条件创造的,不回去都说不过去了。
昌灵君终于高兴了,说:“吾儿所言有些道理,好,朕便回宫,这里……”
话未尽,却被齐王打断。
齐王跑出来,略显狼狈地跪在昌灵君面前,说:“父皇,儿臣也能坐镇冬猎,为父皇分忧。请父皇允许。”
昌灵君想了想,说:“好,都是朕的好孩儿,得其一已足以定天下。那就让齐王坐镇于此,贵妃及銮驾亦在此陪同。国事要紧,晟儿,你跟朕回长安。”
晟儿是李晟,即晋王之名讳。
一声齐王,一声晟儿,分了远近。
这是他对李晟今日分忧的奖赏。
晋王听出其中区别,“儿臣遵旨。”
齐王也听出区别,但已无计可施,只好说:“儿臣遵旨。”
不一会,昌灵君骑快马,带着一千将士回长安。
剩下的人也无心狩猎,一片惨淡,齐王更是发怒,拔剑将老虎剁成肉泥。
袁天青看了这么一场戏,兴尽而归。却发现李之宜正等在帐中。
一照面,李之宜问:“你跑哪去了?”
袁天青说:“在下看老虎去了。”
李之宜说:“你还有心思看老虎,赶紧收拾东西跟我回长安。”
袁天青终于听到一件喜事,说:“这么急,为什么?”
李之宜说:“路上再跟你解释。”
袁天青于是拎起收拾好的包裹,跟她出去,骑着马,踏着化了雪的泥泞路面往长安赶。路上,李之宜解释了此行之因由。
原来是舒贵妃担心慧云公主生病有假,生怕这几日宫中有变,昌灵君会强立晋王为太子。那时舒贵妃和齐王都不在长安,鞭长莫及,这个时候,一道诏书便能让他们从今以后,再也踏不进长安半步。
虽然不大可能,但还是让她拿着令牌回去,一旦事情紧急,执此令牌便能让朝臣知进退,一齐上书阻挠昌灵君。到时拖延些时日,等贵妃回去就好。
李之宜说:“本主对此事一头雾水。该如何做,你得帮忙。”
袁天青想了想,宽慰道:“放心,此事不大可能发生。皇上刚登基,身强力壮,有的是时间培养接班人,不会这么急立太子。何况突厥蠢蠢欲动,听你所言,朝中又分为两派,冒然立太子,大昌肯定会陷入激烈争斗之中。皇上不会这么做。”
齐王晋王的事,路人皆知,他听过。一团糊涂账,真不好处理。
李之宜问:“那贵妃说得那么急,非让本主回去?”
袁天青说:“只是以防万一。凡事都要留后手,才不会因意外溃不成军。再说,晋王若真想行大事,你我很难回得去。”
李之宜问:“你这话什么意思?”
袁天青说:“与其想着回去,还不如想想怎么应对半路的伏兵。”
李之宜忐忑问:“会有伏兵?”
“不会,但凡事都要有所准备。”
李之宜疑惑,“没有伏兵,为何准备?”
“有些事,你准备了才不会有。”袁天青说,“就像出去打猎,你带了一支军队,老虎见了也会望风而逃。若你没有准备,它闻着味就来了。为啥,看你好欺负。若欺负完你还没有什么代价,他们当然争先恐后。”
“我知道了,准备好,他们知道没有结果,就不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