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灵君留字于淑女桥,曰:“大好河山,山水相连。朝云暮雨,淑女横穿!”
——《大昌昌灵帝起居注》
淑女桥的热闹,直到重阳节午夜才散去。听说晚上有人挑灯在桥上跳舞,联想到整齐的脚步,可把袁天青惊了一身冷汗。
后来知道大家都在瞎跳,没有节拍,也没有共同跺脚,才放心。
为以防万一,他在桥头另立一碑:
“禁碑:两人及以上齐跺桥招鬼,故禁之。”
科学未行,也不知道怎么跟众人解释,所以假借鬼神之名。
鬼神来不来没人知道。但立此碑后,且若有人故意一齐跺脚,守桥的卫兵见了,就有理由拿人,罚钱,或罚扫桥一天。
这里的卫兵最爱干这事了。
重阳时节秋收繁忙。不像机械纵横的社会,这时的秋收,全靠人力。
家家将平时舍不得用的镰刀,磨利带到田里,弯腰驼背地干活。因为干活太久,时不时看到一两个驼了背的。
有些力气大的,还用一种叫钐子的农具——袁天青真是头回见。
衫子效率比镰刀收割快六七倍,用它来收割麦子,一位青壮劳力一天内可以收割4至5亩小麦。它是一个用竹木制作的半圆形大箩筐,在直边那一侧的筐沿上,固定着一把近一米长的大铁刀,非常沉重,没有相当大的力气根本拿不起来。
把麦子割了,用木叉,五股杈,六股杈等,挑到架子车上拉回家,没有车的,就只好直接背回去。到某处,用辘轴压,或人力摔打。
如此,即可缴税归仓。
还不能干重活的小孩,往往也上田间,去捡落在地上的谷穗。
公主府有好多良田。
李之宜的田多,慧云公主的更多。
但她们俩现在都没空管田里的事。
她们都加紧把畅销货物通过淑女桥,运到河对岸,倾销。再把对面便宜的货物提个价,能买尽买,运送到茶山这儿来。
对面并不穷,只是物价比长安低很多,这么走差价,一天往往就能赚个数千两,乃至万两。
好家伙,这个干法,不用一个月,就把一座桥的成本收回来了。
为了钱,人们的意见往往更大。
弹劾的奏章如大雪纷飞,飘向昌灵君案头。
昌灵君顶了五天,不想顶了,以“百官一起为民试桥”为名,半解禁此桥。
旨意一出,淑女桥前货车排队。
这事干的,连慧云公主都想拦住他们。
可是最后也只是跺了跺脚。
而袁天青又一次见识到权贵做事的方式。
都说权贵整日享乐,都快在极乐中消磨死了,但谋起利益,一套一套的,并且极其善于利用权力,以权为自己谋私。
淑女桥是因为运粮修建的,此时桥上走过的,几乎没有一车粮食。
运粮食不划算,这时候都在丰收,粮价太贱。河对岸的粮价都没有涨,反倒长安的粮价降了。如此映射天下……
这也算是这个秋天的稀罕事。
袁天青说:“好年月要顾念坏年头的辛苦,吃饱也要记着饥饿。我决定,建个粮仓。”
夏琼问:“噢?你打算存多少粮?”
袁天青淡淡说:“粮食一物,多多益善,不计数。我要把长安粮价控制在一定范围。价高,我就开仓卖粮,价低,我就买。正好几位将军要跟我合作制水泥,就让他们尽量用粮食支付本金,打个基础。水泥,我不打算赚铜钱,钱过了手,留下本钱,其余的全换成粮。”
呃,说到这儿他忽然一愣,天下有那么多粮吗?只怕没有。只买粮只怕花不完。
这也算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慧云公主问:“你这么做图什么?”
解释也不好解释。
袁天青说:“就当我是为赚钱,赚大钱。”
慧云公主知道别人都是怎么用粮赚钱的。
她直说:“你这是赌,跟那些握着粮的人一样,赌灾年。本宫觉得你会赌输,因为你正在能渡灾年的利器——永安犁给了百姓,大昌将不再缺粮。而由你而起的另一个策略也很成功,大昌人口将会被控制住。你赚不到钱。”
袁天青手指微颤,摇摇头,“所有人都是这么想的,才最可怕。”
在他的记忆中,粮食堆满仓的时代,同时可以饿殍千里。不是个例。
慧云公主不再劝,说:“先把两个轮子的车制出来再说吧。”
她仍以为,这也是不可能的事。
袁天青微微一笑,念《悯农》诗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在几个女子因诗而生的惊愕中,他说,“你们也深有体会吧?”
夏琼哑然,片刻后赞说:“这样的诗,除了你,不知还有谁能写出?”
她提起笔去记录,心里备受震动。
李之宜则说:“本宫现在只在乎,咱们的桥,本宫的货却过不去了。”
但说哪样无用了。
昌灵君都发话了,已成定局,抱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