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这座古老而繁华的城市,坐落在中原大地之上,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距离徐州城百里之遥的地方,一场风起云涌的变故正在悄然酝酿着。
经过长达半个月的努力,刘备和关羽成功地多次扩充了自己的军队。如今,他们麾下的军力已达两万之众,规模可谓相当庞大。
然而,这支看似强大的军队却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士兵们大多是放下农具、匆忙投身军旅的农民,缺乏专业的军事训练与战斗经验。因此,其实际战斗力并不强。
更让人忧心忡忡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刘备心中竟然萌生出了夺权的念头。
他似乎忘记了曾经与关羽并肩作战的情谊,开始处处与关羽作对。
似乎是为了不当,一个臣子,感觉到危机意识。
这种内部矛盾无疑给原本就脆弱的局势火上浇油,使得整个局面变得愈发复杂起来。面对如此艰难的处境,关羽感到十分无奈,但他依然坚定地守护着自己的信念,试图化解这场危机。
关羽可不是什么善茬儿,他麾下那 3000 名精锐亲卫更是勇猛无比,在整个军队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
而刘备这边呢?虽然他招募了大量新兵,但其中有超过一半(约 12 万人)都是刚刚入伍、毫无战斗经验可言的菜鸟士兵。尽管如此,关羽仍然成功地招揽到了 5000 名新兵加入自己的阵营。
从数字对比来看,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关羽一方仅有区区 8000 人,而刘备却坐拥着 12 万大军,似乎占据了绝对优势。然而,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双方实际战斗力,情况可能就没那么乐观了。
毕竟,刘备手下这些新兵蛋子们大多没有经过战火洗礼,相比之下,关羽所率领的部队则要老练许多。
所以说,真打起来的话,关羽完全有可能仅凭一己之力便将刘备彻底压制住。
刘备进入徐州城后,行为变得越发怪异,仿佛失去了控制一般。他原本温文尔雅、宽厚仁慈,但现在却时常表现出暴躁和冲动的情绪。这种变化让人感到担忧,也使得身边的人心生疑虑。
关羽作为刘备的结拜兄弟,对他的一举一动都格外关注。眼见着刘备如此反常,关羽不禁忧心忡忡。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关羽决定写信给张远,向他表达自己内心的忧虑,并提议采取行动以防万一。
在信中,关羽详细描述了刘备近来的种种异常举动,以及这些举动可能带来的危险后果。他认为,如果任由刘备这样发展下去,恐怕会给他们的事业带来巨大的影响甚至灾难。因此,关羽建议张远与自己一同商议对策,必要时甚至可以考虑将刘备除掉,以绝后患。
然而,这封信是否能够送达张远手中,以及张远又将会如何回应关羽的提议,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今日两个人在议事。
“关羽,你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刘备皱起眉头,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满地说道。
关羽瞪大了眼睛,毫不示弱地回应道:“刘备,这话该由我问你才对吧!”
刘备一脸迷惑不解,他提高了声音质问道:“真是莫名其妙!关羽啊关羽,难道你不清楚吗?如今咱们的实力大增,已经有足够的能力自立门户了。不仅如此,如果能与陶谦联手,将那张远一举击溃,必定能够获取更为丰厚的利益!”
关羽冷哼一声,反驳道:“利益?你满脑子就只想着自己的好处吗?”
刘备闻言,顿时怒火中烧,他怒目圆睁地质问关羽:“你少在这里假惺惺了!若无利益可图,难不成你还会心甘情愿地替张远卖命打仗不成?”
有些事情藏于心中,如同深海之秘,知晓却不可言说。一旦道破,或许就失去了原本的韵味和意义。
关羽深谙此理,而刘备亦心知肚明。
然而,面对利益与欲望的诱惑时,刘备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漠视这一真谛。他被眼前的私利蒙蔽双眼,忘记了那份默契与底线。
曾经信誓旦旦的兄弟情义,此刻在利益面前变得如此脆弱不堪。
世事如棋,人心难测。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着,但又有多少人能坚守初心呢?关羽独自背负着这份沉重的觉悟,默默前行……
实则不应责难刘备,其此举动机充分。
他隐约察觉,张远对自己心存疑虑。
他必须自救。
而拉拢关羽,使其成为自己的助力,实乃妙计。
但观关羽之态,似对张远忠心耿耿,绝无背叛之意。
正当刘备陷入绝望之际。
“大哥,你我情谊深厚,今日我定要与你推心置腹。”关羽说道。
刘备听闻,心中一阵喜悦,自以为关羽已被他说动。
然而,当听到关羽接下来的话语,他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
“大哥,你并非张远的敌手,即便我与你并肩作战,加入陶谦一方,也不过是以卵击石。”关羽直言不讳。
“呵呵,我刘备乃天下豪杰,败于张远之手,只是时运不济。只要赐予我一个契机,战胜张远又有何难?”刘备自信满满地说道。
“真是无可救药!”关羽叹息道。
“况且,我刘备有陶谦之援,数万雄师一出,张远岂堪你来抗衡。”刘备言道。
“大哥,你究竟意欲何为?”关羽问道。
“我欲率军离去,不愿再随张远厮混。”刘备答道。
“你若走,从今往后,你我恩断义绝。”关羽说道。
刘备谢过,虽其理想尚未完全实现,但真实目的已然达成。
他早已料定关羽会作此反应。
刘备快步离开关羽营帐。
出门之际,关羽终究还是忍不住提醒道:“大哥,此去一别,便是殊途,切记莫要悔恨。”
刘备仿若未闻关羽之言,心中暗道:“我会后悔?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就在一个月后,刘备就后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