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春安城的梅园就是出自一个园师之手,其中精巧绝美,纪彬是知道的。
但纪彬其实要的方向不太一样,他想要个结实,安全,大门一关,普通三五贼人束手无策那种。
不仅如此,他还准备在宅子里建地窖,可保存粮食食物以及各种物件。
所以单单精巧也不行,还要非常实用。
能在实用中添点好看,那就更好了。
这些要求纪彬是跟平老板如实说了的,毕竟要说完自己的需求,才能更快得找到乙方。
不然甲方自己要什么都说不清,那人家乙方也不明白啊。
这样省时省力。
纪彬发现自己最近是真的爱麻烦平老板,不过也没关系,他们之间你来我往,他年前还送了几十斤棉花过去啊。
朋友嘛,麻烦着麻烦着,关系就好了。
信寄出去五六天,纪彬则在算柴力估计已经到兴华府了。
别看兴华府跟宿勤郡离得很近,他们邑伊县更是跟兴华府挨着,可之间的差别可是太大了。
特别是从谭刺史到春安城之后,两边差距更加明显。
如果说他们在春安城邑伊县享受到的是国泰民安,治下清明。
那兴华府则直接是个反义词。
这里要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古代对偏远地区的管辖并不是那么牢固。
许多地方拥兵自重,又或者政令不达,那都是常事。
有些官员在当地做着做着就成了当地土皇帝,那都是常有的事,如果自己手底下再有些兵士,那就更不得了。
所以在王朝的发展当中,当地的政令,军令,那都是分开管辖,让他们彼此制衡。
就拿邑伊县来讲,县城里有什么事,自然是王知县来管,唯独不受他管的,就是城外的军营县城指挥使以及他手下的将士们。
别看指挥使不怎么出现在普通人眼前,但王知县见了,两人也要客客气气的。
不仅是政令,军令分开,不少朝代还会让当地官员三年,六年换换地方,也是防止在此地形成势力。
但这都是最理想的状态,更多偏远地方的情况,就跟兴华府差不多。
因为从汴京发条政令到兴华府,骑快马,路上换马人不休息,也要半个月时间,等命令到这里,黄花菜都凉了。
又或者兴华府当地官员想要申请个什么东西,骑快马半个月送信,朝廷商议半个月,再快马送回来半个月。
好家伙,拉倒吧,谁还听啊。
当地人只知道知府,不知道皇帝这种事,可太正常了。
至于政令军令制衡?更不存在,两家说不定好得跟亲兄弟一般,只会一起敛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