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彬更不用说,他家两床棉被呢。
所以大家一聊起棉花,定然极有话题,平老板道:“以前就知道是好东西,但那时候只有大内有,要么就是汴京的公卿贵族们,毕竟那东西以前一两十金,这样还买不到。”
平老板说的,定然不会有错,以前他都觉得贵,那定然是真的不便宜。
作为彩帛店的掌柜,柳掌柜对这话题也很有发言权:“是了,今年有些不同,似乎是边疆那边的棉花丰收,所以才能运过来。”
说完,大家一起看向詹明,他对这件事应该最了解了。
毕竟宿勤郡的棉花都是他带来的。
詹明也不卖关子,直接道:“这件事还要感谢柴力他们。”
坐在纪彬身边的柴力还楞了下,就听詹明道:“自从边关大胜,异族不敢入侵,咱们边疆乃至河套一地没了风险,先是马儿养起来,然后是瓜果葡萄等物也种起来,就连这贵如黄金的棉花,更是种了不知道多少。”
打仗最影响就是粮价物价,内陆就不说了,边关第一影响最深。
毕竟旁边有个随时准备侵犯你的“邻居”,你还有心情种田吗?种粮食都来不及,更不要说种棉花这种经济作物了。
养马的地方也一样,那边水草是丰盛,地方开阔,适合养马。
但随时要打仗,养马岂不是给别人养?
但经过柴力他们那一仗之后,边域安稳,过了不到几个月,百姓们渐渐恢复生机。
这还是打胜仗的第一年,若是安稳个四五年,这棉花价格,葡萄酒,葡萄干价格,都能降下来。
所以詹明说,要感谢柴力,一点也没错。
因为那边恢复得好,去年四月底棉花种下去,一年没有战乱,百姓生活安居乐业,棉花产量也是喜人,所以连詹明都能弄来不少。
可见今年的产量是真的不错。
老陈跟老梁可能还一知半解,可纪彬心里已经明白这些因果,心里倒是念了句那位太子的好。
若不是他打胜仗,这日子还没那么好过。
但这都是大事,詹明继续要讲的,却跟他们息息相关。
也就是汴京的种棉热。
没错,古代人也是会跟风的,更会找些投机的买卖。
如今在汴京各家门户里,最盛行的就是种棉花。
种田这东西不是什么丢人事,就连官老爷都十分关心,甚至还为棉花写诗。
毕竟在文人眼里,这么洁白温暖的东西,跟他们难道不一样吗?
当然跑题了,因为今年边域那边棉花产量十分好,运到汴京后,让不少人头一次接触棉花,更多人知道了它的好,自然想要更多棉花被,棉花衣。
可这东西,一两四千文,最上等的绒棉要六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