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四十的唐伯虎是一个儒雅有名士风度的人。
游荡江湖多年,早已没了当初少年才子的锐气和傲气。
无傲气,但是有傲骨。
宁王多次相邀他都推脱,范进约他吃饭一请即到。
名士煮的鱼是什么样的呢?
唐伯虎做的是红烧黄骨鱼,因范进这里条件有限,只放了葱、姜和一点黄酒、酱油。
“秋天吃黄骨鱼,春天吃桂鱼。若是春天在苏州,可以做松鼠桂鱼、桂鱼支菜汤、桂鱼圆。桂鱼清蒸或熬汤,要放香菇、火腿、冬笋做辅料,火腿必须是绍兴的……”
唐伯虎说得头头是道,范进听得津津有味。
“你果然擅长做鱼,这些年看来过得也不错。”范进评价。
唐伯虎沉默片刻:“如果放下年少的理想、不顾旁人的眼光,也算是不错吧!至少衣食无忧。”
他自嘲笑道:“我有一枚‘南京解元’印,画画的时候盖上这枚印,能多卖几个酒钱。”
范进说:“还得是你啊!我想刻一个‘广东解元’,可没这个资格。你可以帮我刻一个‘儒林闲人’的印吗?”
他跟唐伯虎不能比,他们也不是同类人。
唐伯虎欣然答应:“可以。闲人一词,很合适你。”
虽然范进当着县丞,可唐伯虎就是从此人身上看到“闲”字。
摸鱼躺平看热闹的悠闲自在。
王守仁外出忙碌大半天,回到县衙听差役说,县丞范进在待客。
他知道是唐伯虎到了,信步走进来。
明代的县衙,结构大同小异。
大门进来西侧是“申明亭”,用于小案和解。
一般打架斗殴、财产纠纷,由案件双方里甲长官、衙门文吏在此调解,不用县令升堂审案。
这是明太祖朱元璋首创的“司法调解”环解,目的是将县令从繁琐的小案中解脱出来。
县衙的第二道门,叫作“仪门”,只有知县上任、迎接贵宾、庆典之类的日子,才走这个门。
仪门的东侧门,叫“喜门”,是县令和其他属官日常进出的门。
仪门的西侧门,叫“绝门”,用于提审重犯、押解死囚赴刑场。
穿过仪门就是大堂,也就是知县升堂审案的地方。
大堂东西两侧,是武备库和钱粮库,县衙六房分列左右。
其中钱粮库由县丞掌管。
也就是说,范进掌管县财务和档案。
穿过大堂,有一道“宅门”,里面是“二堂”,是知县日常的办公室。
宅门隔绝前后衙门,有门房看守,想见知县就得通过门房,因此又叫“走门子”。
穿过二堂,就是县令的内宅,家眷门客都住在这边。
因为王守仁没有带家眷上任,几个弟子、随从以及范进都住在内宅。
四舍五入,范进就是王守仁的家人。
一家人不用太见外,王守仁见到范进在吃饭,吩咐随从:“再去做两个菜,给我添一副碗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