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佛市,还是广城,都必须得到处转转,毕竟目前还是处于较为敏感的时期。
回来仅仅十几天,前几天忙于处理个人的终身大事,后十天都在帮忙救险救灾。
每天都活在兵荒马乱之中,比前世加班加点谈生意,抢业务还要心累。
对了,明天不是趁墟吗?
先去市集里看看,还有,把家里的两张肉票统统安排上。
后世的鲍鱼龙虾、山珍海味都是饭桌上的常备菜,可是,他总觉得少了什么。
从味觉上来说,少了纯天然的质感,后世不少所谓的野生大龙虾,纯野生鲍鱼,都是噱头,都是养殖出来的。
养殖的话,说到底都是经济利益至上,为了利益最大化,各种催生手段层出不穷,非正常生长的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口感肯定是会缺失的。
从氛围上来说,少了最爱他的妈和妹妹的叽叽喳喳。
上辈子面对一见到他,就提各种要求的王小玲和高星华,想心情好,只能呵呵。
6月22日,天气已经放晴两天,是古陶镇的‘墟日’。
他诱惑高小英道,“小妹,想去趁墟吗??”
‘趁墟’两个字一下子挑动了高小英敏感的神经,“好……好……好啊!”
那是‘好’可以形容,简直太好了!
所谓的‘墟日’是在广省一带的叫法,北方叫‘赶集’。
高小英转头和高母说,“阿妈,早上不用煮我和大哥的早餐了。”
高母疑惑地朝高小英看了一眼,“你们要去哪里?”
“趁墟!”
笑着说完,高小英就回房找衣服去了。
那个年代的人,趁墟和时下所说的‘约会’也差不多,一定会穿上最好看的衣服去市集里转一圈。
真的把市集从头到尾都看一个遍,错过一个小摊子,感受都错过一个亿似的,一定要瞧个清楚明白。
相较于如今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而言,商品数量真的少得可怜,架不住每个人趁墟的人都用心浏览。
那个时候的市集,农民把自家产的粮食、日用品都挑到墟市进行交易。
与70年代的墟市有点不同的是,墟日的市集里就混杂着回乡的知青。
他们把城里弄到的布、糖、纽扣、针头线脑,牙膏、牙刷的拿到市集里兜卖,只要上交1毛钱,算是合法的,够不上投机倒把。
两千万的下乡知青通过不同的渠道返城,人口压力、就业压力、治安压力剧增,特别是就业压力,不少回城的知青是没有工作的。
当初一分钱盖个章,迁出城市户口的凌云壮志,是几年、十几年后回到城市,重新融入的步履维艰。
出去时是少男少女,回来时变成拖家带口,儿女成群。
不少老人都希望儿女回到城市,又害怕他们回来,一大家子挤在一个屋子,一人洗澡,全家都要在阳台上回避。
可以想象当时想找城里的工作有多难,哪怕是扫大街,或者掏米共的工作,都有不少人抢着干,也是不少知青回来做的事。
没有工作怎么办,总不能等着饿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