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还要挨骂,费海明早就不想去了。
只是“筠筠的病情要是加重怎么办?”费海明有些犹豫。
“之前我说再生一个,你怎么想?”郭彦霞旧事重提。
“这也不是不行。”
有许多家长生下孩子并不是出于爱,而是随大流和攒养老保险的心态。
人家都生了,那他也得生一个。
一旦感觉养老指望不上,就想练个小号。
所以孩子必须优秀,让家长们在人前有炫耀的资本,或许是因为失败的家长唯一能炫耀的时候;
还必须按照家长的想法生活,否则就有失控的风险。
对这部分家长来说,孩子不受控制就意味着他们教育的失败。
孩子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意识,只是家长思想的延伸。
小时候孩子冷不冷、穿多少衣服、吃多少饭得家长决定,所谓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长大后不能早恋,不能有除了学习以外的爱好,只能和成绩好的学生交朋友。
大学专业不能选自己喜欢的,要听家长这个过来人的。
以后去哪工作也得听家里的,最好是留在家乡考公务员,找对象不能超过本市范围。
最好是从出生到死,都被父母安排的妥妥当当,完成一个美满的人生。
说来也怪,这部分家长们在孩子成长的时候把他们培养得像狗一样忠诚、唯命是从、温顺,等到孩子长大了又希望他在社会上能够像狼一样敢闯敢拼、出人头地。
因为怕孩子早恋,甚至不让他们和异性来往,等到大学一毕业又希望他们赶紧找到对象,完成结婚生子的任务。
与人交往既是技术又是艺术,从来没有受过这种训练的孩子怎么争得过从小拥有正常人际关系的人呢。
实在可笑。
学生时代唯一可以做还必须做好的事就是学习,除此之外什么都不许做。
如果学习不好整个人就毫无价值,还要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
因为自小到大贯之以一生的特色负罪感教育。
包括但不限于“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你现在学习不好以后只能扫大街”;
“难道你想过爸爸妈妈现在的日子吗”;
“为了你,爸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你可一定要争气啊”
快乐是一件不被允许的事,孩子不能感到快乐。
孩子一快乐,爸妈就难受。
听起来有些变态,但居然是无数家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
节日里孩子买礼物送给父母,得到的回应是“我们要这些做什么,你好好学习才是对我的孝敬,这么贵的东西快去退了。”
考试孩子有些一些进步,“你不要因为一点小进步就骄傲,要继续保持。”
哪怕孩子长大了,自己有能力买新衣服买好吃的,“这得花多少钱啊,成本才三块钱,不值当。”
如果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反驳父母,那更是滔天大罪。
这不,费海明夫妻俩眼见炎犀靠不住,就打起了小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