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是楚襄太悲观,而是因为时代限制。
很多老百姓觉得他们注定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自家孩子读书有什么用呢?尤其是女孩子,将来嫁出去就是别人家的人了,让她读书干什么?
有读书的时间,不如多干点活。
然而事情的实际发展,比楚襄想象得顺利一些。
县里开学堂了?开就开呗,和他们有啥关系。
什么?懿贞公主殿下开的?还要求尽量招满一百人?
那他们不能辜负了殿下的心意!无论如何,都得捧个人场。
至于这学到底上几天,回头再说,大不了找机会多请假呗,总不至于耽误了干活。
所以,当楚襄看到大半个县城的适龄孩子前来入学的时候,一腔忐忑顿时变成了满怀欣慰。
系统则是一边发出幽幽的感叹:那一拨抗疫之举真是把永宁百姓的人心收拢得明明白白。
一边爽快地结算入学奖励:整齐划一的浅蓝色学服500套以及炭笔若干。
楚襄很是满意,“统啊,你真是爹的贴心小棉袄。但是统啊,你怎么不顺便奖励些教材呢?”
“人家又不知道那位脾气大的伏公要教些什么。”
楚襄说到做到,果真请来了伏申讲学。
只是请的过程不那么顺利。
霍浔基于自身对伏公的了解,给出了真诚的建议。
公主殿下千万不要亲自去请,就派刺史府的管事去。
即便如此,管事刚到伏家,仍是吃了伏申的冷脸。
“公主殿下是想让老夫为她写文章,钓取声誉?恕老夫难以从命!管事请回吧!”
管事:“……”
伏申儿子:“……”
“爹,您有没有想过,殿下也许压根就不知道您是谁,只是在乡邻之间听说您曾讲学,所以这才请您去学堂做讲学先生。”
伏申:“……”
属实是刻在骨子里的条件反射,令他笃定地觉得,这些世家贵族来找他,就是让他写文做赋,弘扬声名的。
他险些忘了自己早已隐姓埋名,如今只是个普通人。
不过公主殿下当真不知道他是谁?
伏申心中冷笑一声,不置可否。
管事这时又奉上了束脩,说是给县里孩子统一交的束脩。
伏申这下倒是很诧异。
也不知道这公主殿下怎么想的,如果单纯只是为了博个好名声,那可真是“用心良苦”了。
伏申思考了片刻,同意入学堂讲学,并且没有收下束脩。
学堂的选址就在辽州原先的官学学堂。
虽然早已荒废多年,从里到外地打扫一番之后,倒是能用。
前堂用来教学,后堂被改造成了厨房。
垒灶架锅什么的都是小活,楚襄又从商城里购买了一批连体式的木制桌椅,一张桌子能供四个人用餐。
再买了五百套分格式的餐盘。
这些才花了170000块。
至于后厨的工作人员更是不用操心,各大户裁减出来的奴隶中,厨娘不要太多。
而她本人亲自负责学堂后厨的“采买”。
主要工作就是将系统仓库里的米面、鸡蛋、肉食、牛奶和大燕本就有的部分蔬菜转移到后厨储藏室里。
与盛京的太学以及富庶之州的官学比,辽州的学堂实在是太简陋了些。
但是当伏申跨进学堂的时候,还是感受到了创办人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