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家的库房一打开,楚襄就被闪瞎了眼。
光凭肉眼判断,就知道康正德的收藏品品质远胜于凌河凡,这回总能卖个好价钱了吧。
“统啊,你自己看着办,别让我太失望。”
系统压力很大,即便品质再好,主系统也不可能从现代世界的角度出发,将这些当成历史悠久的古董来估价。
主系统自有一套评估标准。
最终也只卖了160万。
系统吓得不敢说话,楚襄看在先前抽奖欧皇了一回的份上,没有骂骂咧咧。
她看了眼总资产,现在是2160275块。
看上去是超大的数额,可是放在整个永宁城头上,似乎也就没那么庞大了。
楚襄若有所思,对霍浔道:“你命康家的管事或者账房,将康家这些年来的账簿一本不落地呈上来。”
“是。”
……
楚襄拿到账簿,便就地看了起来。
整整一个下午,方才细细看完。
康家有大片的田庄和果林,还有木坊、陶坊和织坊等,可以说闭门成市,完全自给自足。
各个作坊可以仍旧让原来的匠人维持运作,田庄和果林也需要人继续打理。
比起果林,田庄的问题显然更棘手一点。
康家田地里的收成是一年不如一年,除了地越种越薄的原因外,更因为赋税越来越高,导致佃户们种田的积极性也越来越低。
他们对田地不上心,收成自然更差,就这样慢慢形成了恶性循环。
改变现状的话,最根本的得从土地制度入手。
但现在还不是时候,还是先从减少赋税开始吧。
同时,也得帮助佃户们培养精耕细作的意识和技术。
楚襄了解过了,大燕种田也有撒粪肥的习惯,但是没有发酵腐熟的过程,以至于粪肥的养分大量流失,甚至有的撒进田里反而可能有肥害。
另一方面,地里年年只种麦子,完全没有轮种或者间种豆科作物来固氮的意识。
当然这也是因为,在他们眼里,麦子才是正儿八经的粮食,能吃饱肚子的,种其他的就等着饿死吧。
好在现在是一月初,还有三个月才开始春耕,她有足够的时间改善地力问题。
心里有了计划,楚襄便喊来霍浔,让他安排人立即执行起来。
有一技之长的,留在原来的作坊里继续做工。
剩下的人,一部分年轻力壮的明日跟着开荒的队伍出城开荒。
另一部分人则在田庄荒地旁挖坑,准备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