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朱元璋很信任徐达和常遇春,因此他们的仗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也因此打得非常顺。
仗只要大顺了,打起来自然就很厉害了。而获得朱元璋信任的徐达和常遇春,自然也就成为明军的最高统帅了。
至于他们谁强谁弱,世人各有评说。
…………
“谁强谁弱?”
看到这个话题,永乐大帝朱棣他就来了兴趣。
毕竟徐达常遇春两人,他是亲自接触过的,是很了解的。
所以对于他们的评价,他是很有发言权的。
“谁强谁弱?这还用说?”
“平日里往往只见过徐达常遇春的顺序,而没有见到过常遇春徐达的顺序。”
这也是常遇春徐达都已经逝世了。
不然朱棣也不可能直接这么说。
“朕的话不无道理,可能不少人认为这只是一种习惯而已,其实并不皆然。”
“很多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仔细深究,往往背后大有深意。”
“在我看来,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徐达总体上而言比常遇春更胜一筹。”
朱棣回想曾经,笑了笑,道:
“论眼光,在朕看来,先说徐达,他原本就是父皇的童年小伙伴,父皇从军之后,回家乡征兵,徐达知道父皇自小都讲义气主意多,肯定能成大器,二话没说誓死追随。”
“参加起义军之后,徐达虽然也是英勇无比但是众人却说徐达“尤长谋略”,在攻打张士诚的时候,徐达与父皇的看法不谋而合,甚至都超越了李善长,这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眼光问题罢了。”
“再看看常遇春,他是凤阳府怀远县人士,虽然父母都是贫苦农民,生逢乱世,少年常遇春意气风发心有不甘,一心想要闯出些名声,但是想象不到的是,当时起义军已经风起云涌,常遇春没有投奔任何一支起义军,而是投奔了一个毫无远见,只知道抢家劫舍的绿林大盗刘聚。”
“这么一看,由此可间,常遇春可能确实缺乏比较开阔的视野。”
“论能力,民间很多人以为常遇春的能力强于徐达,因为他们认识浅薄,他们都知道常遇春被称为“常十万”,这倒也不假,常遇春打仗的确厉害,冲锋陷阵,攻城守城。”
“但是,会打仗只是一方面,若以此为据,朕认为这是缺乏发散思维的一种表现,因为这些证据只能说明常遇春个人的勇敢,说得难听一些就是匹夫之勇,而在战场上,需要讨论的是打仗,需要讲究团体,讲究战略,讲究配合。”
“朕这么想并不是为了刻意贬低常遇春的作战能力,其实任何人都无可否认常遇春为父皇立下了的汗马功劳。”
“要知道他在渡江的时候,在采石矶池州九华山鄱阳湖湖州平江北平等地都是作战英勇甚至创造过未有败北的奇迹。”
“如果拿我大明任何一个大将相比,朕认为常遇春都是完胜,但是唯有徐达可能是个例外,因为,徐达的功劳似乎和常遇春不相上下,他从濠州到还远滁州采石矶池州九华山常州鄱阳湖湖州平江等地也是战功赫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