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宦官》记载:
“及燕师逼江北,内臣多逃入其军,漏朝廷虚实。文皇以为忠于己,而狗儿辈复以军功得幸,即位后遂多所委任。永乐元年,内官监李兴奉敕往劳暹罗国王。三年,遣太监郑和帅舟师下西洋。八年,都督谭青营有内官王安等。又命马靖镇甘肃,马骐镇交址。十八年置东厂,令刺事。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
而太监李兴、王安、马靖、马骐,甚至已经死去的总管太监黄俨,都被牵涉到纪纲的案子中;
有些太监,涉案极深;
关于此事,大理寺右丞耿通、浙江按察使周新再次充分发挥了自己头铁的本性,二人毫无畏惧的上书痛斥宦官之祸,等于间接弹劾朱棣。
“盖汉唐之祸,虽曰宦官之罪,亦人主宠爱之使然;”
“洪武帝尝镌铁牌置宫门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敕诸司不得与宦官往来。”
“洪武爷告诫吏部官员:此辈(宦官)自古以来,求其善良,千百种不一二见,若用以为耳目,即耳目弊矣;若用以为腹心,即腹心病矣!”
“太祖关于宦官的《祖训》: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
“然,圣上多有任用宦官之举,才招致今日之宦官之祸,黄俨教唆赵王乱政;李兴、王安、马靖、马骐等人,地方任职,不能为民解忧,为朝廷效命,而多贪赃枉法,互相勾结,鱼肉乡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望圣上三思!”
“望圣上恪守祖训,严加管束宦官之流,其在宫禁,止可使之供洒扫,给使令传命令而已;”
……
耿通,周新的奏折,洋洋洒洒,几千言。
朱棣看了,大为光火,只恨恨的说一句:
“耿通、周新,你他娘的,难道大狱还没蹲痛快?!竟然敢拐弯抹角弹劾老子,有胆魄!”
然而,朱棣虽然生气,却终究没有迁怒耿通和周新;
反而在年终考评上,给耿通、周新评定为优!
但作为头铁的耿通和周新,却还想继续上书,请求即可严查太监李兴、王安、马靖、马骐等人;
却被朱瞻基急吼吼的拦住了。
面对耿通和周新的疑问,朱瞻基微笑着说道:
“二位大人,圣上命锦衣卫全权接管太监李兴、王安、马靖、马骐等人的案子,你们静观其变即可;”
“可是太孙,锦衣卫不是也涉案其中么,若让锦衣卫审查,似乎不妥啊!”
耿通很想据理力争。
“如今的锦衣卫,已被我从上到下更换了一遍,可以说今日之锦衣卫,已非昔日之锦衣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