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榛看到岑瑜归开始吃面,就转身想回楼上,结果又听到他说:“谢谢你。”“不用客气。”程榛没回头。
“我好久没吃过特意给我煮的面了。”不,你这什么意思?我发了恻隐之心,你就顺势卖惨?
岑瑜归还在接着说:“我十岁,我奶奶就去东北了,我爸妈工作忙,平时不回来,我只能自己做饭吃。”
“我又不会做饭,好的时候,都是一把面条一勺盐。不想自己做,就去食堂吃窝窝头。还有的时候,去朋友家混一顿。”
这个,那是什么时候,有面条和窝窝头不错了。
岑瑜归还在说,“只有两次,我生病了,我妈给我煮了热汤面,我至今还记得味道。”
程榛心里也有些不是滋味,但她还是没回头,只说了句:“有吃的还堵不住你的嘴。”她说完,觉得态度太硬了,又说了句:“快吃吧,要不面就坨了。”
程榛快步回了屋子,不知道岑瑜归就这眼泪,吃完了这碗面。
程榛上楼进了空间,陈奶奶倒下楼来了,看着岑瑜归眼睛红红的,问:“章辉怎么样了?”
岑瑜归说:“还没醒。”陈奶奶叹口气,说:“怎么还没醒啊?”岑瑜归说:“医生说还要再观察几天。”
“那你也别太伤心了,都没办法,你们既干了这行,总有受伤的。”“我知道。”“人都落网了吗?”“还差一个。”
陈奶奶拍拍他,说:“别着急。”岑瑜归点点头。
陈奶奶说:“你说他们怎么就跑到这边来了呢?”“大概是被围堵到走投无路了,想干把大的吧。”岑瑜归回道。
然后他又说:“奶奶你别担心,大小路口全围住了。”“那你还说出去玩儿?你有空?”“有,我们这一批人都被放假了,怕情绪不好影响任务。”
“唉。”陈奶奶叹口气,说:“要不是你自己选了这行,让我安排的话,当个工人就挺好,省的我老是担惊受怕。”
“没事儿的,奶奶,你别担心。我可机灵着呢。”
程榛对此一无所知,她正在空间里逛来逛去。指挥系统划分土地,空间里已经有一阵子不种地了,她决定现在开始种。
等种子都种完了,程榛在山边的土地上,按下去一颗栗子,是她在厨房做饭时顺来的。很快有栗子吃了。
程榛指挥系统记事,当栗子收割后,一定要炒一锅糖炒栗子。
第二天一早,三人吃过早饭,岑瑜归开着车,带着陈奶奶,刘阿姨,程榛,和一些食物,往颐和园去。当然,警卫也少不了,他们开车在前面。
从住处到颐和园,车开了有五十分钟,这还是车少呢。主要原因是路不够好走,现在连三环都没有。
颐和园人也不多,他们从新宫门进去,进去不远就是铜牛和十七孔桥,这么冷,铜牛是不可能摸的,但拍一拍十七孔桥完全ok。
程榛拍完桥,又指挥陈奶奶在桥上站好,给她拍旅游打卡照。当然,不管程榛多么不学无术,她拍照还是不错的,毕竟手机拍照用多了,总会无师自通一点点。
拍完照片,他们又沿着昆明湖东岸往北走,去万寿山佛香阁那边。陈奶奶虽然腿好了,但还是得走走歇歇,大家也不急,一天的时间呢。
程榛也时不时停下来拍照,还给陈奶奶和岑瑜归拍了合影。
快到万寿山的时候,陈奶奶的身体不适合爬山,于是他们就绕着万寿山前面,沿着长廊一路绕行,长廊很长,以绿色为主,绿柱绿椅,但又有红色装饰。
漫步长廊,程榛抬头看看,才发现头顶画满了画,有花鸟鱼虫,也有人物。
走到排云门前,他们又歇了会儿。陈奶奶歇着,吃点儿东西,程榛则迈进了排云殿。
等程榛他们到石舫时,已经中午了。
七十年代的石舫还可以上去,几个人上了石舫,在石舫中吃午餐。
程榛忽然怀念自己以前的数码相机,可以拍完就看啊。现在只能等着洗照片。
摸出水壶,水已经冷了,程榛小小的喝了一口。打算接着拍照,今天她已经拍满一个胶卷儿了。
在颐和园游玩一圈儿,下午三点多,一行人出门,打道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