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门里传来一位妇人的声音。
“来迎新娘子啦!”
吱呀一声,门打开了一点,杨二婶赶紧把杨母提前准备的封红塞进去。
接着门又关上了,杨二婶接着敲门塞红包,一气呵成。
这样来回三次,王家的门终于开了。
永年这个新郎和众人终于得进堂屋,新娘子这会也被扶出来了,两人给王父王母磕头敬茶。
说是敬茶,可是现在哪里来的茶叶,就算剩下那么一点,也要藏起来,看能不能卖个好价钱。
所以今天敬的“茶”,就是野菜汤,不过也没人说什么就是了,那不讲究的人家,直接敬的白开水呢。
永年从印着红双喜的茶壶中倒出一小杯,跪地,先敬给王父,再倒一杯,敬给王母。
新郎敬完,新娘敬,也是同样的流程。
喝完女儿女婿的茶,王母看着就要出门的女儿,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她总共三个孩子,大儿子王山早就娶妻了,只是一直没个孩子,也是让她担心。
二女儿王巧,也已经出嫁了,婚后过得不错,她倒是没有什么好忧心的。
现在小女儿也要出嫁了,她是真的舍不得,儿女成亲后,就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于父母的关系终究和从前不一样了。
同时也担心她去了婆家,能不能和婆家人相处好,能不能在杨家站稳脚跟,最好马上生个儿子,这样才稳妥。
王妙是最小的孩子,也是个女孩子,所以她和王父一直是宠爱居多,把孩子养得有些娇气,也不知道能不能当好人家的儿媳妇……
总之,王母有太多的担忧,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一句:
“到了杨家,要听你公公婆婆的话,不能使小性子!”
“是!娘!女儿让您二老担心了,女儿走后,你们要自己保重!”
王妙说着,重重的给王父王母磕了几个饷头。
“请岳父岳母大人放心,小婿一定照顾好妙儿!”
说完,永年也磕了几个饷头。
流程走完,也到了出门的时间,在杨二婶的提醒下,两人正式拜别王父王母。
王妙哭着,被她大哥王山背出家门,放到板车上。
现在也没有鞭炮放,只能敲锣打鼓,在众人的欢声笑语中离开了王家。
在冰面上拉板车,倒是没有以前那么费劲,只需要防滑便好,何况他们有四个伴郎,倒是没有多累。
新娘的嫁妆昨天就搬到杨家去了,也没多少东西,一个王妙常用的梳妆台、一个旧的五斗柜、两床被子和王妙自己的衣物。
重点是那两床被子,现在这个天气,什么也没有食物和保暖物品来得重要了。
就冲这两床被子,大家也得说一句王家大方,不像有的人家几件旧衣服就把女儿给打发了。
还有那不要脸的,连女儿自己的衣服都不让全带走,挑拣出两件比较厚的,要留给家中的侄子、侄女穿,那才是不当人呢。
路程非常近,一路敲敲打打,很快就到了杨家。
跨过火盆,来到堂屋,杨大哥和杨大嫂已经在等着了,在司仪的引导声中,完成了拜堂的流程。
王妙被送到新房等着,永年则去应付宾客。
长孙成亲的大日子,杨家也是下了血本了,宴席比王家的好多了。
熬得非常稀的红薯汤、清炒新鲜野菜、干野菜汤,重点是野菜汤里放了半只腊鱼进去。
虽然平均下来,也吃不到什么鱼,但是沾了荤腥的汤就是不一样,运气好的还能抢到一点鱼沫子吃。
大家都吃得很开心,现在也没有酒,永年都是敬水,倒也轻松,就是有点胀肚子,跑了好几趟茅房。
杨珊和杨二嫂她们倒是不在这里,忙着去新房里看新娘子,陪新娘子说话呢。
都是同村的人,大部分都认识,大人倒是不需要自我介绍了,只有杨思思这个姑娘很少出门,王妙不认识她,所以介绍了一番。
“这当了我们家的媳妇,就是我们家的人了,不用太客气,当作自家就好了!”
杨二婶是杨家人,又是媒人,和王家熟悉一些,她来说这话倒是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