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决定先去白家药铺看看行情,然后去唐家药铺看看,做一个对比,最后去码头转转,反正时间宽裕。
来到白家药铺时,远远就看到排了两队老长的队伍。
走近后,了解到这两排队伍,一排是治病的,一排是卖药材的。
因为准备再观察观察,两人没有加入排队大军,而是挤到前面去看别人怎么卖。
“75文一斤”
只见一位伙计翻看完一位老伯背篓里的党参,报出价格。
都是上好的党参,处理得也很好。
“8斤5两,一共637文半钱”
“好,好!”,老伯喜笑颜开的接过钱走了。
价格确实给得比较公道,这样的党参在药铺里也就卖120文一斤左右。
但是总得让商家赚一点不是,不然人家也不会收哇,收购价格给75文,确实是不错了。
接下来还有三七、重楼、五味子这些药材,还有更常见的车前草、蒲公英、金银花这些便宜草药。
两人看了会又去看病那个队伍,看到大夫都是尽量开一些药效好,又便宜的药材。
对白家的行事作风又有了更深的认识,确实是名不虚传。
日头渐渐升高后,两人准备去唐家药铺看看。
唐家的药铺就比较冷清了,大夫是坐在大堂靠里面的位置,没有坐在门口,有零星几个看病的人。
卖药材的倒是不少,但是大家都比较少交谈,一个个都在原地休息,也可能是现在比较热了,大家没有交谈的意愿。
有一个卖牡丹皮的,一看就是贮藏不当,暴晒太过,丹皮颜色深,味道淡。
不过伙计也收了,3文钱一斤,确实便宜。
也有来卖党参的,药材品质和刚才在白家看到的不相上下,也是75文一斤,看来都是了解过行情的。
不过对于来看病的人,唐家的大夫不说水平,就是态度也比不上白家。
连抓药的药童也懒懒散散的。
也是后来杨珊才了解到,白家主要是在本地发展,以行医为主,看重名声。
而唐家的大本营在西州首府,也就是西州城,是西州城里有名的药材商,主要是做药材批发生意。
把西州的药材卖出去,再收些稀罕药材过来,唐家有几个商队,天南海北的走,哪里都有买药的需求。
次品的药材主要是卖给药材比较稀缺地区的贫苦人家,所以还是穷人命贱啊。
找一个大夫来坐堂也是做做样子,毕竟不靠这个赚钱,但是一个药铺没有大夫,又说不过去。
给大夫开的报酬也是比较低的,怪不得人家是这个态度。
两人围观了一会就去找午饭吃了,准备下午去码头看看。
午饭吃的是当地的特色美食,酸汤鱼火锅,用炭火煮的火锅。
酸汤一般是以番茄为原料,做成番茄酱,做菜的时候放到锅里。
忘记说了,这个朝代很早就有辣椒和番茄了,也是外来物种。
这里虽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但是像瓜果和蔬菜的种类已经和现代比较接近了,种类非常丰富。
还有一种是稻米做的酸汤,不过这种比较小众,米酸汤熬粥,搭配野菜乱炖,才是绝配。
这边喜欢吃酸吃辣,宋河和杨珊两个也算是本地人,当然不例外。
最后两人吃了两条大草鱼,一锅配菜,加上2斤米饭。
当然,大部分都进了宋河的肚子。
边走路边消食,两人准备先走走,然后租一辆牛车去码头。
县城这里终于有比较正规的车行了,可以自己租车,也可以要司机赶车,不过得加钱。
不像镇上,只能找人赶车,没有车租给你,除非高价买。
因为宋河自己就会赶牛车,两人就没有要司机了,付了5两银子的押金,签字画押,就把牛车赶走了。
县城的码头和镇上果然不一样,这里的河流更大,货物往来更加频繁。
地方宽大,船只很多,连巡逻的衙差都更多。
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天南海北,什么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