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一路聊着这些也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的消息,就这么到了机场。北郊机场,作为一个通航机场,不承担民航业务,虽然跑道建的也挺好,但是什么航站楼之类的东西并没有,只有一个长得特别像乡镇长途汽车站的大厅,用来办理通航客运业务。
廊桥之类的东西有一个,但是也不怎么用,这里起飞的飞机,有很多根本连登机梯都不用。通航的飞机有不少是螺旋桨飞机,放个台阶就上去了,而很多公务机,都是自带登机梯的,只有那些基于民航客机改装的公务机,才需要机场提供登机梯。
至于廊桥,那就更没什么用了,大部分公务机都是直接把车开进停机坪的,下了汽车就上飞机,通行功能就没有了。至于综合保障功能,作为公务机,是不用考虑飞行时间比的,它们可以把飞机停好直接就用地面的保障服务设备,不用廊桥进行争分夺秒的保障。其它的小飞机,就更用不上了,飞机太小了,根本达不到廊桥的最低工作高度。
等大家过了安检走到机场的时候,程思思那叫一个惊喜,“我的天,要不是这里有这么多飞机,我都以为这是我们老家的长途汽车站了。”
“不可能,哪个长途汽车站会有这么多贵宾接待室。”王凝之开玩笑说道。
“你真讨厌,你明明知道我说的什么意思。原来都是在机场坐飞机,感觉那些飞机除了大小之外,长得都差不多,这里的飞机真的是千奇百怪啊。那架飞机头部圆圆的,又短又粗,真的好可爱啊。”
顺着程思思指的方向看过去,看到的是一架,小飞机,一个螺旋桨,头部真的挺大的,还是个双翼机。你要说别的王凝之可能不认识,但是这架飞机,王凝之可太熟了,上一个世界她不止一次坐过这个飞机,回想一下这个世界,王凝之的原记忆里并没有这款飞机的名字,王凝之也不敢多说,万一叫错名字可就麻烦了。
所以,王凝之直接就问正在开车的童丽丽,“丽丽,你知道这是什么飞机吗?”
“知道,这是一架46年设计,47年交付,54年开始引进,91年停产的安-2。原本57年仿制成功想要起个名字的,结果自研了更先进的飞机,所以仿制的飞机并没有改名,自产的到85年就停了。不过这架飞机是什么时候生产的看不出来,这个距离也看不出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国产的马力大一点,载重也大一点。飞的都不一定有我开车快,最多可以拉11人,但是基本上就不能带行李了,曾经当民航机用过,不过毛熊那边创造过,拉了18个人,还有好多行李的记录。”
这个消息震惊了程思思,“也就是说最新的飞机都已经造出来二十五年了,这种飞机还能飞吗?”
“当然能了,别说二十五年了,只要保养的好,一些五六十年的老家伙也能上天,飞机还是很能飞的,不过现在肯定是不允许载客飞行了,平时都是用于农业,勘探,消防之类的,也有一些地方曾经当过教练机,现在也不让用了。”
说着话,汽车就开到了停机坪,近距离看着这么多千奇百怪的飞机,不光是程思思,就连李淑贤都挺兴奋的。
然后汽车就从一架标准2-c型运输机的肚子后面直接开了进去,飞机里面下车,然后通过内通道进入乘员舱。乘员舱是4+8+2的布局外加一个小厨房,一个厕所,还有一个内置一米五床的独立卧室。四个贵宾座椅,八个普通豪华座椅,加两个空乘座椅,可以满足十二人的出行需要。作为进行过舒适型改装的公务机,内部增压系统也比普通客机厉害,据介绍,可以增压到海拔400米的状态,远高于民航三千米的标准。唯一别扭的就是高达三米八的层高,给人一种特别空旷的感觉。
整个飞行就在程思思向童丽丽打听这架飞机的详细情况的问答,李淑贤翘着耳朵偷听的过程中结束了,在这期间,王凝之简单的看了看,这个植物工厂的简单介绍。
整个工厂的核心就是中央控制大楼,一个可以用来检测和调整所有区域的核心控制室,并且还有六十余个实验室,一个营养液配置车间,剩下的就是服务型的办公室。种植区分为育种育苗车间和植物生长车间,以及植物采收转运车间,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极高,除了必要的科研人员之外,庞大的生产基地,居然只需要不到两千人就能运转,这些人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负责打包装车的。
49栋生产型种植大楼,利用八百亩的土地实现了近三万亩的种植面积,另外还有一栋比较大的是实验性种植大楼,里面总共种植了包括十一种小麦,七种水稻在内的,四十八类共计425种各种农作物。而生产型的大楼,非顶层主要就是人工光型植物工厂,种植生菜,油菜,菠菜,小白菜,胡萝卜,香菜,卷心菜,莴苣等十四类枝叶型蔬菜。也生产各种花卉,由于灯光全靠人工调节,所以花卉的形态和颜色也是多种多样,超过大田种植。同时也对番茄,黄瓜,茄子,辣椒等八类植物进行育苗。
顶层因为可以接触到阳光,则建设成为太阳光补光型植物工厂,用来种植番茄,丝瓜,西葫芦,黄瓜,豆角,辣椒这一类果实型蔬菜。
这些并不让王凝之吃惊,最让她感到离奇的是,试验大楼里面,种植的小麦一年居然可以收获七次,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了大田种植平均产量的两倍,也就是说,算上一层层摞起来的面积,同等面积,植物工厂一年的总产量居然是大田种植的70倍,简直离谱。就连程思思也问,不会是吹牛吧,结果大家稍微搜索了,抱歉,打扰了,在76年科学家就已经在植物工厂中研究出了每年五茬,种植时间只有不到两个月的小麦。
果然这种和大家距离较远,又息息相关的科技,才是大家最陌生的,这种地方的先进和落后,也是大家所不关注的。王凝之感觉,这一次大领导点名要参观这个植物工厂,应该也是让大家知道一下这个关系到大家饭碗的发展赛道。一切大家习以为常的东西,在面对科技的时候,究竟是有多大的颠覆。比如小麦一年一熟,玉米必须要有三个多月的生长周期等等。
更多的可能是让大家适应一下这种情况,毕竟现在人口越来越多,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也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向天空要空间的技术,早晚是要普及的。等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下来了,这种技术迟早是要替代大田种植,成为大家的粮食主产区。想象很美好,但是王凝之猜测,这种技术想要普及,应该有一个前置条件,那就是永远只差十五年的可控核聚变,哪怕依然是烧开水呢。
这个和王凝之无关,她只关心这么短的时间内,李素鸾究竟能不能完成讲解稿的编撰,别明天讲的一塌糊涂了,那样还不如找个专家呢,最起码让专家讲解,就算是错了,大领导也听不懂,李素鸾的讲解就是大家都能听懂,万一错了,可就丢人丢大发了。但是用人不疑,既然相信了韩冰,那就应该相信韩冰的用人。
飞机直接就降落在了植物工厂物流园的小机场内,不远处有十余架各式运输机,应该是明天出货之后,直接进行蔬菜空运的,附近货场停着一辆果蔬专列,和四十辆半挂型蔬菜冷鲜运输车,都已经进场了,应该是因为大领导要来,全都提前进场,便于安全检察和布控。从物流园到生产基地之间有米轨电动火车往来运输,作为空运汽车的主,王凝之自然也不会用这玩意代步。
出了物流园,就是一大片高楼,虽然每栋楼都只有四到六层,但是层高却达到了接近六米,一片片三十多米的大楼平铺在一片空地上,看起来十分壮观,由于王凝之没让人接机,所以直到到了楼下的时候,才看到韩冰,郭云带领着几个人在楼下迎接。
王凝之和大家打了招呼之后,点名让郭云领着她到处转转,由于进入种植区,需要换隔离衣,过两遍风淋,不想找麻烦的王凝之直接就放弃了进入种植区。反正参观的话,通过专门的观察走廊看看也行,这里是污染区,不用换衣服。种植区里面都是最适合植物生长的温度,大部分都在二十五度左右,而且湿度也不低,穿上全封闭的隔离服,待在里面就跟清蒸也没啥区别了。科学家很伟大,但是王凝之不想遭这个罪。
一进大楼,大家就被里面各种各样的灯光吸引了,各种颜色,简直给人一种进了迪厅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