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人们心中都十分的担忧,即便到了兴城,也未必会得到秦王的援助,弄不好还会有性命之忧。
所以,有不少人因为看不到希望从而选择在晚上宿营的时候悄悄脱离了队伍,自谋出路去了。
不断的有人死去,不断的有人流散。
这一日,萧轶安终于带着队伍来到了一个叫阳平镇的地方。
这里距离兴城只有三十里,再有一日便可抵达。
萧轶安当即下令在镇外扎营,清点人数。
经过初步清点,现在队伍里不多不少,算上萧轶安本人在内还剩下两千人。
其中因伤死亡的总共一百五十三人,另有五百多人开了小差。
这时,他见到卢阳满脸的愁容,还以为是因为队伍里有人当了逃兵而感到怨恨。
之前卢阳断了一条手臂,一路上萧轶安不停地给他疗伤,现在伤口已经基本愈合,身体也没有了大碍。
于是他安慰卢阳说道:“老将军,人各有志,何必强求,那些走了的人就让他们走吧。”
没想到卢阳摇摇头,而后叹了一口气说道:“王爷,老夫不是在担心逃兵的事,是粮食。”
萧轶安心下一惊,粮食?莫非自己的粮食没有了?
果然,卢阳说道:“王爷,咱们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只怕今晚就要揭不开锅了。”
萧轶安心下黯然,但随即对卢阳说道:“别担心,粮食的事情我来想办法。”
阳平镇虽然不算什么大镇,常住人口也不过四五百户左右。但这些天来,镇里的人却是出奇的多。
只不过,小镇的居民并没有因为“热闹”而感到丝毫的开心,反而是一个个愁容满面。
因为这些人根本就不是商人和旅人,而是从靖安那边逃难来的难民。
这些人经过长途跋涉,即便是过去家境殷实的富人也早已是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好像一个个乞丐。
难民们进到了镇子里后便开始挨家挨户的讨要食物,有些看起来条件还算过得去的家庭,连大门几乎要被这群难民拍烂。
往往是刚撵走一拨人,还没等把门关上,立马便有另一拨人敲门要饭,有时一天得赶上百拨人,弄得镇上的百姓是不胜其烦。
后来干脆在自家的门上贴上告示:“家中无粮,万勿打扰”之类的话,直接将人拒之门外。
甚至还有的人家将看家的狗拴在门外,要是有要饭的便直接放狗咬人。
当真是“大灾之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大街两旁到处挤满了垂头丧气的难民,这些人无精打采地坐在地上,有的相互低声交谈着,也有的围着火堆取暖,还有不少妇人低声哭泣着。
偶然间,几个七八岁的孩童飞快地穿梭在密集的人群中相互追逐着、嬉笑打闹着。
孩子永远是天真的,只要有的玩就会开心,哪里能够体会到大人们的苦难?
就在这时,两名年轻人沿着大街的中央从远处缓缓走来。
虽然他们穿的衣服和其他难民一样脏兮兮的,同时身上散发着恶臭,但头发却是梳理的整整齐齐,脸上更是没有半点污垢,英气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