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舆会盟之后,各部族长和新任盟旗长令,便各自返回了自己的部盟,开始准备在刘范麾下部从的统一安排下,划定各自范围,并清点具体各自部民,牛羊等信息好上报理藩院报备。
而刘范则将具体事物交给费骁,由费骁坐镇北舆,统管一切,又命李韬,梁顾领兵坐镇武进后。
自己则和戏蕴,荀悅等人,返回了云中县。
鲜卑之事已经处理完毕。
接下来也该处理一下北地的民政,政务了。
如今云中郡经过戏蕴,荀悅清点,统计后,共有五县,两万五千余人,如果加上戏蕴,褚贡所报的五原,定襄的人口,加一起,也就十万左右。
虽然这是净人口,因为云中一地并没有什么豪强,士族,更没有什么大一点的家族。
整个北地四郡,五原,定襄,云中,雁门,因鲜卑,匈奴侵袭,也就郭缊治下的雁门有些小一些的地方豪族。
但都集中在马邑,广武,原平,阴馆,汪陶五个核心县城,夏屋山,句注山两侧。
北部的平城,搂烦,武州,剧阳等八个县的情况与云中等地差不多,都是因鲜卑,南匈奴等部族侵袭,而变得地广人稀,故而并无豪族,大族在此居住,只是一些汉民在此苦苦挣扎。
整个雁门人口有三十万,但都集中在南方核心区内,北方四县加一起也就三五万人。
而这么算下来,刨除被南匈奴控制的西河,上郡等地区外,北地四郡汉民加一起,也不过十五万左右而已。
还没拓跋部或者窦部的人多。
不过就算这样,这些汉民刘范也将其视为自己的基本盘。
褚贡,温恕到达五原,定襄后,也来信表示自己愿意配合刘范安民。
并按照刘范的要求将如今仅存的定襄五县,五原四县县长之位,按刘范要求安排成了刘范自己的人。
加上郭缊也将雁门北方四县诸事交给了刘范,同样由刘范安排了县长管理。
这些人都是刘范由景山屯田部队中选拔出来的精英,在景山之时,刘范培养人才,除去军官外,志政之才,也是培养的重点。
军官训练营,包括学院,学堂中,就开设得有国学和史学,教授古代圣人经典和兴衰历史。
而这些军官和学子结业后,不仅会进入独立部队,警备部队,新编部队和整编军,也会进入屯田部队之中。
而在屯田部队之中,就会学习怎么安民,怎么养民,怎么屯田,获得这些民政,治民的经验。
虽然这些人按要求,去治理一个十多万人的大县,大郡还力不从心,但治理个不到万人的小县,还是绰绰有余的。
于是和北安部各部一样,北地各县汉民,百姓也开始按照景山种种,按刘范的要求进行了重新编组,唯一不同的是刘范并没有编制卫旗两道,而是按各县为基准,编组成以寨屯堡组等,而因为各县人口基数不多,别说卫旗,哪怕是一个寨,三千多户都没有这么多人数,故而每个县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有的最高编成了两三个屯,有的编成了两三个堡,如此北地目前十七个县,十五万人,便在各新任县长的带领下,各自进行着重新编组,并重新丈量土地,平均分配到每一个人手中。
包括如景山一样,设学堂,学院,吸收三到六岁以上孩童,入学读书。
甚至建立医馆,招募医官,医者,并将自己所知的医学书籍整理了出来,让医馆内的医官,医者学习,用于治病救人。
不过这之中刘范还是遇到了阻碍。
首先便是土地虽是平均分配,但有些土地因靠近河流,湖泊而肥沃,有些自然也属于贫瘠之地,而如今又天寒地冻,刘范也没办法在这个时候挖掘水渠,合理利用水力资源。
其次就是原有的县长,包括最基层的乡里乡老,三老等,也对刘范空降来的县长相当抵触,而这些百姓,汉民又对这些有一定威望的人极为信服,他们联合起来抵制刘范,这些百姓自然也一起起来抵制,让刘范一开始政令都没办法出云中县外。
虽然有人提议派军队入手,强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