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子幸灾乐祸,“敌动我先动,我倒要看看,谁脱颖而出。”
惠妃不得宠,全靠生了三皇子而封妃,要没有朱皇后的另眼相看,三皇子恐怕已是二皇子四皇子的踏脚石。
王贵妃前朝后宫风风火火,声势浩大,三皇子小时候没少受王贵妃的气,对他而言,最大的愿望是踩二皇子四皇子到脚底下,扬眉吐气。
朱皇后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道:“你做的任何事情,母后在背后看着你。”
她若是肚子争气,何须要个妃嫔生的孩子抱在膝下扶持他上台呢?偏偏,大晋皇帝不给她这个机会 。
“请母后放心,儿臣必不负您的期望。”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他们所等待的,恰好是这个时机。
距离秋狩的日子越来越近,负责保卫的侍卫们忙得脚不沾地,提前清场,封锁狩猎场,以及会发生的突发情况等等,皆是他们负责的范围之内。
安西郡王是天子非常喜爱的后辈,深得宠爱,他要求见皇帝,那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
二皇子他们愤愤不平极了,凭什么皇帝偏爱侄子不爱他们这些亲儿子呢?
对此,安西郡王以前或许会表示就喜欢你看不惯我还干不掉我的样子,现在嘛……
御书房内,皇帝刚刚批完了最后一批奏折,松了松筋骨,按摩穴位。
只见外头一宫女来报,安西郡王求见天子 。
皇帝一听,挥了挥手,侄子见伯伯,天经地义,他心情也好,见个人不算什么大事。
等人进来后,安西郡王一字一句地把二皇子四皇子疑似在狩猎场动手脚的消息汇报完毕后,皇帝的好心情肉眼可见地消失了。
安西郡王低下头,陆先生说过,虽说皇帝陛下对他没有特别好心,但若做足了忠臣姿态 ,尤其是几位皇子犯上作乱时,皇帝对他的好感只会越来越高。
皇帝用近乎平静的语气说道:“老二老四这些年对你怎么样?琦儿,请如实回答。”
难得亲昵地唤了一声乳名,却是试探他的话。
安西郡王内心冷笑,面上却迟疑不决,“陛下,臣……”做出不敢说的样子。
皇帝见状,更是怒气一起,“有朕给你撑腰,不用担心,琦儿,你我是伯侄,你忘记你小时候是被朕哄过、抱过一段时间的吗?”
此话一出,像是无意间开动了一个盲盒,把后面的一系列话都引来了。
安西郡王跟着皇帝的话潸然泪下地哭诉,“皇帝伯伯……”
“叫我伯伯,那证明你是拿我当你亲人来看的,以后说话别太客气。”皇帝一副疼爱侄儿的好伯伯口吻,差点没让安西郡王恶心得隔夜饭吐出来。
说得好听是小时候哄过抱过他,说难听点,那是挟持他当人质,威胁母亲不能轻举妄动。
世人皆云他的父亲英年早逝,功在社稷,可谁又知道,父亲若不死,死的会是他们全家人?
安西郡王对生父并没有太深的孺慕之情,谁让他的父亲早就死了?很多事情还是等他继任为郡王后渐渐查出来的。
大晋皇帝疑神疑鬼,疑心深重,连一心一意效忠于他的老郡王也不放心,各种逼其自裁。
这种冤仇,原本安西郡王是不打算做任何解释的,毕竟时过境迁,物是人非,郡王妃去世,他的父亲死因终究是一家之言,证据不足。
可是,老皇帝故意把他架在火架上烤,屡次三番置他于死地,那他理应礼尚往来一番,回报一下这些年他的好伯父的大恩大德。
想到这些,安西郡王故作长吁短叹,“不,陛下,礼不可废,君臣有别,侄儿是您的臣子,不应以亲为先。”
他认不起当今皇帝这门亲戚,他的父母只有一个, 那就是故去的安西郡王夫妻。
“琦儿真是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如此体贴长辈,比我的那几个儿子争气多了。”话是这么说,可皇帝的语气怎么听都认为是一种骄傲。
安西郡王掩住内心情绪,平静道:“臣观几位皇子人中龙凤,是龙孙贵种,很像陛下。”
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的本事,父子一脉相承。
“哈哈哈哈哈哈……”老皇帝哈哈大笑,“琦儿,你别哄朕了。当父亲的还能不知道那几个臭小子的本事吗?他们胆子真大,秋狩也敢动手!”
言归正传,老皇帝没忘记一开始安西郡王上报的有关二皇子四皇子的一切动向。
有一说一,纵子如杀子,老皇帝放纵皇子们争权夺势,拉帮结派,为的是考验考验哪一个能真正继承大晋江山,能真正地做好一个君王。至于死了几个儿子,老皇帝真不放在心上。
皇帝迟迟不立太子,一方面是他掌握权柄的岁月越久,越不想放开,野心勃勃又年轻气盛的皇子们当了储君,无疑是他的障碍。
另一方面,他还在考察皇子们的能耐,有时候太早立太子反倒不美。
与其养子如羊,不如养子如狼。日后方能更长久地守住大晋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