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立在榻下,介绍着说道:“几位客官要吃点什么,小店有炊饼,粟米粥饭,烤炙肉。”
看了看几人的衣着,又说道:“我们店里还有腌菜和煮莱菔。”
莱菔也就是萝卜,这时必定是窖藏过冬的,估计也不会太好吃。
商榷就说道:“那就上点炊饼和豕肉吧,再来一份腌菜。”
小二立即问道:“不知客官想吃什么肉?”
商榷道:“就来点豕肉,另外再上份羊肉。”
小二愣了一愣,好半晌才恍然道:“客官说的可是野豕肉,那肉腥臭少有人食,这个小店还真没有。”
商榷也愣了下,双目慢慢睁大,“没有豕肉?这府城周边没人养豕吗?”
小二笑了起来,回道:“客官说笑了,现在哪还有人会养豕啊?连宫里祭祀都没有豕肉用了。”
小用在一旁低声道:“少爷,现在确实无人会养豕。”
商榷转头看他,又看了看一旁的顾里,见他也肯定地点了点头。
“原来是这样啊!”
先前他以为是因为嫡庶之争,才让青鸿先生压下了公子桓帮他整理的具名文书,没想道竟是因为这个……
商榷开口问顾里,“那这六畜,现在都是什么?”
小二却在一旁接话道:“客官又说笑了,哪有什么六畜,官家定的只有牛马羊犬这四畜罢了。”
商榷又叹了口气,再次感叹道:“原来是这样啊!”
难怪公子桓初一见《三字经》就乱了方寸。
难怪,公子祁更是在当天就去而复返,若非被姜、冯二人之事搅了,恐怕当晚公子祁就会开口问询了。
也难怪李信那么急不可耐地跑到家中拉拢自己,纵有姜令的原因,也不至于那般急迫。
更难怪那些公子模样的人会注意到自己。
原来岔子出在这里。
他只见《农时》之中提过饲豕,却不知现在已经没有饲豕之法。
他只见《农时》之中提过稚不过手,却不知这鸡根本未归于家畜之列。
这自以为是的裂根性啊。
商榷又叹了一口气,对小二说道:“你随意上点吃食即可,我们还要赶路。”
小二应了声就去传膳了,离开时还回头看了商榷几眼。
大约是奇怪这书生竟然不知鸡豕不可饲养的事。
草草地吃了饭,商榷也没了逛府城的念头,让顾里直接驱车往回赶。
一路上他都在思忖如何应对这疏漏。
豕即彘,也就是猪,在华国历史上,商、周时代已有猪的舍饲,并发明了阉猪的技术。
而随着农业的发展,养猪已不仅仅是为了食用,同时也是为积肥。
汉代以前虽已有舍饲,但直至汉代时止,放牧仍是主要的养猪方式。
随后,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饲养方式逐渐代替了以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养猪经验日益丰富。
隋、唐以后养猪已成为农民增加收益的一种重要手段。
古代经常用猪代表财富和生育。商代的猪被人认为是贵重、吉祥的礼物。而在一些重要的场合,猪也是重要的祭品之一。
在《国礼》之中也有以豕祭祀为最高礼的记载。
多重原因杂叠之下,商榷才忽视了此问题。
这也是众人对饲豕之法重视的原因。
而商榷在无意中,间接地透露了他会饲豕,这才引起了诸多关注。
因为会养猪而被关注的穿越者,商榷这也算是头一份了。
还有……还有他交给左晋明的红薯藤。
此时红薯已经种下已经有一个月了,红薯苗都长了一拿长了。
出来时,周边山上草食的小兽已经尝过了。
左晋明还派了人在田头拦了一道栅栏。
商榷没忍住还间了些嫩苗来吃。
这本不是什么大事,在农业技术低下的时代,农家常常会试种一些动物食用后无事的植物,以便发现新的吃食。
这是官家允许的,只是农家大多只会在荒地上少少地种一些。
不会像商榷这样大面积的种植。
因为有暖棚的关系,我这样也不会有人质疑。
但若是此物初种就能收获,那就不正常了。
原想着等红薯长成了捉些猪来养,慢慢地引导大家发现此物可食。
现在来看……还是他太过想当然了。
这两个大雷着实是他自己埋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