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对敌阵地“先行软化,再行攻略”的方针。
同时进攻三个高地的荣三团、荣二团和二四六团,也接到了新的作战命令,夺取滚龙坡丙、丁、庚高地。
这是明显的收缩进攻范围,开始定点进攻拔钉子。
为了表示对这场战役的重视,军长何绍周将前沿指挥所设在竹子坡,摆出一副要亲自过江督战的架势。
尽管还没过去,只是做出架势,但士兵们都很振奋。
军长督战,这是何等气魄。
三个团围着滚龙坡三个子高地,打了一天结果没有任何收获,反而各个团都有了不小的损失。
何绍周这时候发现了不对劲,第71军给他的日军情报有误。
第71军在交接松山阵地之时,说松山上面的日军人数只有600人左右,打了这么多天理论上应该只剩500多。
分散在6个日军堡垒群,每个堡垒群的日军顶天半个中队。
可何绍周把亲自参战这段时间以来,接触过的所有日军进行了大概统计,发现人数远远高于600人。
哪怕是最保守的估算,松山上面的日军最少也还有1000左右。
这相差的400人,放到一场战斗中,足以影响战斗的最终结局走向,何绍周感觉此事很严重,立马向上峰进行了汇报。
卫立煌一直在密切关注松山,得此情况立马进行了回应。
电告第八军何绍周:“不能急于求成,应先弄清敌情,步炮协同逐一破坏,昼夜对壕作业,蚂蚁啃骨头。”
何绍周村庄至今以来,他的打法本来就相对比较保守。
打了这么多天才不到300伤亡。
比起第71军一天就上千伤亡,完全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当然。
也正是因为何绍周打的保守,导致他接收松山战役打了十几天了,连一个子高地都没有拿下来。
至今唯一的收获只有一个,那就是修了一条简易的桥。
而修这条桥的时候,主力作战部队并不是第八军的人,82、83、117团这三个团守桥付出的惨烈牺牲,也因此没有算在第八军的伤亡之中。
让别人的部队守桥的时候,下达的是死战不退的命令。
让自己的部队去打松山的时候,战术都是以保守为主。
通过这对比不难看出……
何绍周这个人是的“爱兵如子”,实际上是有那么一点问题的,甚至根本和这4个字不搭边。
如今接到卫立煌的保守打法命令,何绍周自然是不会有任何的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