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 电影里的一个拥抱都能引发轰动。好多日常中保守惯了的人们就为了看一点肢体碰触的戏份买票进电影院。但在费霓看的这场电影里,拥抱接吻都是很平常的事。
长这么大,费霓头一次在电影院看见这样的戏份。
昏暗中, 方穆扬握住了费霓的手,在她手上画画。费霓的手越来越热, 她想挣脱出来, 但被握得很紧, 根本动不了。
费霓一颗心怦怦跳, 但眼睛没有一秒钟从屏幕中移开过。电影开始, 费霓就在数女性角色的帽子。虽然她对她的工作谈不上多热爱,但多年来工作形成的惯性让她不得不关注这一点。她刚工作的时候, 全国还在流行那种羊剪绒帽子,谁有一顶这种帽子,谁就走在潮流的前沿, 她在厂里工作, 可以不用券直接拿钱买帽子, 刚拿到工资, 她就给自己远在内蒙插队的哥哥买了一顶羊剪绒帽子寄去。她那时还很年轻,一心想进步,却完全不懂进步的标准,虽然为上不了大学苦恼, 但很有工作热情,她甚至因为帽子种类单一给厂长写了一封长信献言献策, 信的末尾她还画了好几个帽子式样, 都是她根据书和电影中的帽子绘制的,画工比方穆扬差得远,但足以让人明白。那封信最后没有回音。
那些亲热的场面确实够让人脸红心跳的, 尤其在她手发痒的时候。但费霓并不关注戏里的爱情,她要关注的太多了,爱情是最微不足道的戏份。
电影配了音,字幕也是中文字幕,费霓一听到配音的中文台词,就去猜原来英文说的是什么。一句接一句,她脑子里都是哪个英文句子更接近原版。当没有台词的时候,她的眼睛便会
贪婪地看戏里的衣服装饰。
她对于这个世界的了解,只能通过电影,尽管这是四十年代的电影。
又是亲热戏份,费霓不看亲吻的两个人,只把眼睛去看里面的背景和女主角穿的衣服。
她发现自己已经被多年来的观影经验给约束住了,她之前看的电影里即使涉及到爱情,也不会谈到“爱”这个字,更不会有这些表达喜爱的动作。她看的小说表达感情当然要热烈很多,但文字和视觉冲击是两回事,当电影里的一对男女抱在一起时,她第一感觉是想要回避。
礼堂里的人好像对电影里的场景很习惯,尤其是身边的人。她不经意地瞥了一眼方穆扬,他的眼睛很镇静,很平常,这种亲密戏份看在他眼里,仿佛和喝酒吃饭一样平常。看电影的时候,不妨碍他去捉弄她的手。
这个只为少数人放映电影的礼堂很不争气地断电了。
屏幕一下黑了。
费霓感觉有人碰了一下自己的右脸,一下不够,又碰了一下,她的指甲去抓方穆扬,让他老实一点。
他的指头握着她的手,在她的掌心愈发放肆起来。
左右前后都是人,费霓一颗心提着。
好在电又恢复了,其他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电影上。
屏幕上的人又开始拥抱亲吻,费霓继续拿眼睛去捕捉背景。
英文单词在她脑子里飞速滑过,来匹配翻译出的中文。
当女主丢掉工作,费霓的注意力终于转移到了剧情。
女主角失了业,生活无着,阴差阳错误以为爱人去世,为了生计不得已沦落风尘,最终压垮她的不是和各类男子的交易,而是她又和爱人重逢了……她一面投入爱人允诺给她的美好未来,又一面觉得自己不配,最终在自我厌弃中选择了了断生命。
出了礼堂,费霓仍为女主选择自杀而惋惜。她认为女主角的悲剧都是从失去工作开始的。而且无论如何,活着总是好的。
电影讲的是爱情故事,费霓却理解成了失业恐怖片。
出了礼堂,费霓用长围巾将自己的头罩上,跳上了自行车后座,她的两只手插在方穆扬的上衣口袋里。
北风呼呼吹着,吹乱了费霓额前的头发,道路两旁的积雪还没化掉,虽然环卫工人清理过,但地面仍有冰迹,洒在地面的月光也处处透着凄冷,费霓放在方穆扬口袋的手又揣得紧了些,她问方穆扬:”你的手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