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罢,继续躺平。
十五万斤稻谷,去掉壳,也有那么十万斤大米。
基本上吃米饭是没有问题了。一顿吃五碗都行。
然后,问题来了。
随身农场收获的是稻谷。是有壳的。
想要将其变成大米,还要晒干,还要躯壳。也就是俗称的碾米。
晒干倒是没有问题。随身农场就能做到。但是没有碾米的功能。
换言之,就是自己想要吃大米的话,还得自己去壳。
怎么去壳?
没有后世的碾米机哦。
要么是送到敦煌城里面去,那边可能有办法碾米。
只是可能。说不定连城内都没办法碾米。
毕竟,这里是西域,没有水稻出产的。所以,当然也没有人碾米。也没有相应的碾米的机器。
怎么办?
稻谷都到手了,大米却搞不定?
难道是要自己一颗一颗的掰开?
石乐志……
然后又想到了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
小麦需要打粉。
小麦不但是需要去壳,还需要打粉。
否则,一颗一颗的小麦,似乎是不太好吃的。相对来说,稻谷反而节省了一个步骤。
皱眉。
思考。
终于想起要怎么帮稻米去壳。
那就是舂。
印象里,是用一根木杆,反复的鼓捣一个锅状的东西,将里面的稻谷捣碎。将壳和米分离。
他有这样的工具吗?
没有。
能买到吗?估计买不到。
这种东西,是不可能有现货的。尤其是在大唐西域。
怎么办?
自己做?
没有木头。沙州几乎没有树木的。
只有石头、沙子、又以花岗岩、石灰岩居多。花岗凿开,岩倒是可以做那么装稻谷的“锅”。
哦,想起来了,那个石头“锅”有个专业名词,叫做石臼。
是用整块的花岗岩一点点凿出来的。
问题是,就算是他现在去弄花岗岩,也已经是来不及了。
何况,凿那么一个石臼,没有十天八天绝对不可能完成。甚至有可能是需要半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
至于更加先进的水力磨坊之类的,只能是想想。
何况,水力磨坊也是需要大量的石臼的。还需要大量的杠杆。还需要充分的水力。
然而,除了花岗岩,他现在是什么都没有。
最终找到了工具。
捣药罐。
从中原带来的。
就在厨房角落。
急忙扒拉出来。
洗干净,擦干。
既然可以捣药,肯定也可以舂米。
得,就将稻谷放到捣药罐里面,然后用拿起药杵奋勇的鼓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