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军坚守不战的策略,只对诸葛亮这种不喜弄险的统帅有用。而对于马谡这种统帅,死守是根本守不住的。
马谡此人,用兵时而稳健如铁,时而善于险中求胜。四年前五千人马奇袭陈仓就是明证,正常将领,谁敢这么玩啊?稍微一个失误就全军覆没了。
最关键的是,在借势这一方面,马谡比诸葛亮有过之而无不及。山川河流,水火风雷冰,皆曾为其所用过。
甚至连瘟疫战,马谡使用起来也是信手拈来,毫无压力。
这样防不胜防的对手,让司马懿倍感压力山大。
魏国能有如今糜烂的局面,全拜马谡所赐。
本来,吴国已经反水倒向魏国,正准备和大魏一起对蜀国下手,结果突然莫名其妙就爆发了内乱,东吴政权瞬间裂一为二,现在已是自顾不暇,根本帮不到大魏任何忙。
更别说西羌各部原本是依附在魏国羽翼下的外族,后来不知怎么地就被马谡给快速一统,并帮助蜀国拿下了凉州,陇右。
再加上鲜卑人在柯比能的统领下连战连捷,魏国瞬间丢失了整个并州和半个幽州。现在更是面对五六个胡人大部落和辽东公孙渊的围攻。
这群狼环伺的局面,都是出自马谡之手。
司马懿不是没有应对乱局的办法,不过这些方法都需要他亲自前往才行。
可马谡根本不给他这种力挽狂澜的机会,每次算计魏国之前,总是先咔的一下,把诸葛亮怼到他面前,让他动弹不得,然后马谡就大摇大摆的去拾掇魏国去了。
司马懿恨无分身之术,每每急得上火冒烟,却对此一点办法都没有,更不敢撒手不管大兵压境的诸葛亮。
这就让人非常蛋疼了。
对于马谡这个人,司马懿心里是憋着一股老气的,如果对手是诸葛亮,他可以心平气和与之周旋。
如果对手换成马谡……司马懿只想立即率军冲锋,把他杀一百遍才解气。
一百遍啊一百遍!
所以,弄清楚现在蜀军主将是何人,尤为重要。
斥候们很快侦查了一遍,没有发现蜀军中军之内中有“马”字大旗,只有魏延麾下有几面“马”字偏将旗帜,那是马岱的军旗,与马谡无关。
派往蜀营送信的使者也很快回转,报说并未发现异常,也没发现马谡的踪迹,蜀军主帅诸葛亮除了面容苍老一些,精神尚算矍铄。
司马懿不得不趁着蜀军不来挑战的间隙,亲自出营观察。
当一行人走到上方谷附近的山麓时,司马懿忽然勒住马,伸出手指着山谷顶上问道:“上面仍有蜀军?”
部将们循着他的手指看去,看到上方谷山顶上若隐若现的蜀军大旗。
很显然,上面确实有兵马驻扎。
“报大都督,蜀军昨日又开始大批往谷中屯粮。”一名斥候答道。
“这诸葛村夫着实可恶!居然还想故技重施,再烧父亲一次!”听到这个消息,司马昭气不打一处来。
上次,父子三人差一点就被烤熟了。
司马懿不禁摇头失笑,指着旁边另外一个坡势稍缓的山顶道:
“且上此山一观!”
于是一行人便顺着山坡缓处慢慢策马而上。山上树木茂密,立地拔起一丈多高,众人从背面上到了山顶,隔空眺望周遭的地势。
此地距离五丈原甚远,往来运送不便,屯粮在此简直是多此一举。
诸葛亮此前故意屯粮在此,有两种打算,一是诱魏军去断粮道,然后蜀军与魏军会战于野,既决高下也分生死;二是诱魏军去劫粮,然后好来个关门放火。
司马懿此前两次中计,两次都是明赢暗输,第二次更是差点丧生谷中。
司马懿手搭凉棚围着崖顶转了一圈,眺望着五丈原方向陷入沉思。司马昭和其他部将也没打扰他,安静地候在一旁。
此时红日西斜,幕云涌迭,冷冽北风乍起,越发显得萧然肃杀。
司马懿自山头向北俯瞰,淙淙渭水自一望无际的关中平原中穿行东去,此山河此情景,令人陡生豪迈之感。
“只要马谡没来,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我司马懿!”
“孔明啊孔明,任你万般本事,我有天命加持,你又如何斗得过我?!”
“人,又怎能逆天而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