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就是一些问候、还有日常发生的事情。
她去了吉春那边进行团结大合唱,可能要待上一段时间。
正好,赵阳可以趁这个空隙,马上给她回信。
趁着外面正在做饭,赵阳刷刷的将自己要说的话写了出来。
当然,他也不会太露骨,毕竟这年头的信没什么保密性,只是一些简单的关心和问候。
做完这些,他把信封放到了随行空间,准备明天上班的时候寄出去。
等出去的时候,宋铁也没多问什么。
对于这个时代的女性来说,男人就是他们的天。
只要不是捅到她面前,什么都可以原谅。
再说了,赵阳对她这么好,宋铁有什么理由怀疑呢。
过了两天,陈芸通知赵阳,让他可以准备学校考试了,顺便将宋铁也给带上。
只要通过了考试,两人就可以成为职高的学生,然后利用职高作为跳板进行高考。
就算最后考不上大学,也能有个中专文凭。
赵阳立马回家跟宋铁说了这件事,两人开始奋笔疾书,没日没夜的苦读起来。
几天后,赵阳毫无意外的考上了职高学校。
至于宋铁则是差了一点分数,赵阳安慰说:“铁铁,咱别着急,这次考不上,咱们以后继续考,总有一天能考上的。”
在这个时代,有些人四五十岁还在考高中、考大学。
宋铁才十七,以后机会多得是。
她也没放弃要跟赵阳一起读书的想法,每天下班回来,就让赵阳当她的老师。
两人一起交流学习。
时光匆匆,白驹过隙,转眼就来到了五八年的夏天。
毕业季,学生学子们离开校园,整个四九城的老师都挤在一间教室,他们认真的批改着眼前的试卷。
突然,一道惊呼声响起。
“好,好,写的真好啊。”
身边的几名老师闻讯而来,侧目看去。
今年的高考题目跟往常不同,写的是关于农业发展和战略发展的重要性。
而在这人的试卷上,不仅清晰的分清了利害关系,试卷末尾更是写了一些连他们都拿不准的知识。
吴有志也在其中,看到试卷上那个熟悉的名字之后,他毫不意外。
这时,其中一位老师说:“这张试卷前半部分写的不错,后面明显跑题了,我觉得应该打低分。”
旁边的老师给出不同意见:“不,我觉得应该是满分。”
“这位学生的前半部分明显是围绕主题来写,而且写的很好。”
“至于这后半部分,不就是论证前半部分的重要性吗。”
“况且,上面的知识点估计我们在做的没几个能证明是错误的吧。”
“如果是正确的,那这名学生就是天才,真正的天才。”
吴有志也跟着发表自己的看法:“各位,我认识这名学生,他绝对是个天才。”
“我觉得,他最后写的这个核工程看法,一定有他的依据。”
“咱们不能因为自己无知,而去否认学生的成就,在我眼里,他早就已经超越了我,甚至超越了这里大部分的同志。”
嘶!
话音刚落,周围老师们顿时倒吸一口凉气。
吴有志在学校,那可是响当当的物化代表,连他都这么说,那这个学生肯定有一定水平。
最后经过讨论,他们决定,先封存试卷,将它送到科学研究院论证。
如果后半部分是正确的,那么这名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满分,国家还得采取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