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回家就看他娘趴在墙头和李奶、燕子在说话。
就听院子那边李奶说道:“东子喜欢小孩,没看家里这帮孩子都喜欢跟着他么。”
赵母眼睛都笑成一条线了,李奶也不是外人,她就没谦虚。
“他就惯着孩子也不怕他们吵,别看是个大男人,对孩子有耐心,花钱啥的也舍得,等燕子生了,带过来和我们家的一起玩,还有伴。”
“那感情好,到时候有哥哥、姐姐的护着,我们家这个就和他爹一样,跟着你家孩子屁股后面长大。”
看着她们还要聊一会,赵东拍拍阿海的脑袋。
“去带着弟弟洗手,马上吃饭了,快速面和汽水明天吃。”
“好,你俩跟着我过来。”
阿海狐假虎威的走在前面,把怀里的好吃的放到柜子里,还帮着弟弟一起放好,然后带他们去洗手。
动作熟练的很。
就是吧,不知道怎么搞得,洗着洗着皮孩子就互相泼水玩,气的赵东过去,一人拍了一巴掌,才老实。
赵东隔着院墙,喊俩个嫂子给孩子拿换洗的衣服过来。
村里那些得到奖励的小孩,拿着快速面和汽水回去,把家里的大人唬了一跳,以为孩子抢来的,或者偷的。
在一番拷问下才知道,大人们都哭笑不得。
有的说东子做事敞亮。
有人说老赵家发财了就是阔气,这几块钱说花就花了,买的还是不当饭吃的小食品。
有的心里发酸。
至于是羡慕别人,还是觉得亏待了自家孩子,那就不得而知了。
反正都没关心自家孩子有没有受伤,也没说下次别打了什么的,农村孩子皮实,打架被打都习以为常了。
大人参与的不多。
孩子们则欢欢喜喜的和其他兄弟姐妹分着吃好吃的。
赵东家晚饭做的香煎鲅鱼、豆腐鲈鱼汤,清蒸黄山鱼和黄山鱼煮酱油水,外加个咸鱼,小青菜。
主食干饭。
这一顿放在这个青黄不接的年代,算的上是相当丰盛了。
赵父和赵母也从开始的心疼不适应,到现在习以为常了,家里的主食靠地里出产的不够吃。
主要赵东舍得,最近一年他经常会在村子里换一些,或者在镇上买,吃的饱,吃的好,家里人现在气色都红润不少。
红薯稀饭,稀的能倒映出人影的各种粥,倒是吃的少了好多,即使吃也是很稠的那种。
赵二嫂抱着衣服进屋,看着桌子上的饭食,心里酸溜溜的。
想着这老三分家后日子好过了,看看这吃的好几道菜,啥家庭这么吃啊……。
赵二嫂盯着低头吃饭的阿呆,自从她进来就没抬头过,气的心口疼,不由得说道:
“看我这儿子生的,天天回去就像住店一样,晚上睡一觉就走,白天都看不着人。”
赵母可太了解老二媳妇啥德性,嘴巴一撇不客气的说:“那你领回去吃也行,管着在家呆几天,他就不想着往这边跑了,正好这边也不煮他的饭了。”
赵二嫂被噎的讪笑,嘴巴动了动到底没说出硬气的话。
要带回去,吃的可没这边好,有便宜不占王八蛋,她一点带回去的想法都没有。
也是因为她这个想法,过了十几二十年后阿呆长大了,有能力了,赚大钱了,她在儿子面前怎么说他三叔的不好,儿子都不信。
还反过来说她的不是,每每这个时候,她就特别的后悔,不该贪小便宜吃大亏。
搞得儿子都和她离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