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用陶罐煮了一锅红薯稀饭,童海琼贡献出了自己带来的腌菜,卢海波也切了一小块腊肉出来切成丁煮进了稀饭。
比起老知青们那边的折耳根下稀饭,味道简直不要太好。
夏文青和严小雨约定下午那顿就由他俩凑菜,四人氛围相当和谐。
吃完午饭,四人各自回屋收拾好东西又休息了一会,等到下午的上工锣敲响的时候,才随大流起身。
老知青们去大队部领农具去了,这段时间天气很热,照理说,下午的上、下工的时间都需要推迟两个小时。
但是大林公社不同,这里的四个大队基本都地处山坳,竹林、树林都相当茂盛,好多可以劳作的土地并不会太晒。
所以青山大队并没有修改劳作时间。
四人等大队部领农具的人都散了才找到会计钱贵明,准备去把四人的自留地位置定了。
但是就这天气,谁都不乐意在这个时间点多动弹,钱贵明把脸拉个老长。
夏文青趁着没人看见,悄悄给钱贵明塞了一把水果糖。
这是出门的时候几人就商量好的,找人办事哪能不懂点人情世故呢,这些都算四人需要分摊的共同开销。
钱贵明被塞了水果糖之后,手掌迅速接过然后揣进兜里,全程脸都没有转一下,整个人的状态稳得一批,一看就是没少干这事。
脸虽然还是拉着,但是钱贵明的态度已经完全不同了,屁股一抬就带着小本本招呼几人走。
自留地选的也并不太费劲,毕竟一人只有一分地,又没有大块的土地可以选,横竖都是沟沟坎坎边的这些边边角角。
四人对种地是真的没概念,钱贵明见四周并没有其他人,也没藏私,给四人的建议都是凭着庄稼把式的经验之谈。
在面积上也放了些水,不规则的边边角角也不可能做到那么精确。
四个人的自留地都给他们定在离知青点不远的地方,每一块面积都略超了一分地一些。
钱贵明登记好以后还给他们建议了种什么,说得十分详细。
童海琼很懂事的又和严小雨一起带着半斤红糖去了钱贵明家里换蔬菜种子。
钱贵明刚才有意无意总是提到自己老娘种菜如何有一手,他们要是还不懂就有些犯傻了。
换种子也很顺利,钱贵明老娘看到红糖笑得眼睛都快眯成一条缝了,毫不吝啬的给了四人好些种子,四分地根本用不完的量。
严小雨和童海琼趁机请教了许多种地方面的常识,钱贵明老娘也乐得多说几句。
反正她家没有适龄的未婚男女,这几个知青对他们家没啥影响。
完全没有必要跟人家站在对立面,能捞到手里的好处才是最实在的。
严小雨趁机又要了一小撮粮食种子,理由是想看看啥样的,免得以后五谷不分的,干活的时候闹笑话。
钱贵明老娘很好说话,这些知青刚来的时候确实闹了不少笑话,给那么一点点并不会有什么影响。
本地的作物主要就是水稻和小麦,说句不好听的,就算给了她们种子,她们都没本事自己种出来,做个人情有何不可。
严小雨和童海琼捧着那一小撮的麦种和稻种认真的辨认,还详细的问了种植的各个阶段应该做什么,样子无比认真虔诚。
钱贵明老娘感叹,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好学的知青,这么多以来,这些高学历的知青哪个不是拿鼻孔看天,瞧不起他们这些乡下泥腿子的?
看看眼前的两个小姑娘,钱贵明老娘越看越顺眼。
目的达成,严小雨和童海琼带着种子离开了钱贵明家,出门的时候,钱贵明老娘还提醒她们记得去大队部借农具,不然自留地可没法搞。
两人笑着连连答应着走远,农具还是得跟两个男知青一起过去借。
此时的卢海波和夏文青则是找到了钱贵明推荐的钱二爷家,把钱二爷家闲置的缺口大水缸换回了知青点。
一把水果糖的威力还是很足的,量自留地的时候,几人就没少从钱贵明这里打听情况。
大队上谁家擅长什么手艺,有什么闲置物品是他们用得上的,全都问了个清楚。
严小雨和童海琼回到知青点的时候,卢海波和夏文青已经借了钱二爷家的独轮车把大水缸推回来了,一起带回来的还有用得很旧的一副扁担和水桶。
钱二爷是个性格要强的老头,老伴去得早,前些年给三个儿子分家以后坚持不跟任何一个儿子住,自己一个人待在老宅的小院里。
早些年每天都会自己动手砍柴挑水,独自生活得也算舒心。
但去年年底的时候得过一场风寒,病好的特别慢,而且一直也没好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