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那座重要的关城。
便是龟兹城!
龟兹城在后世,叫做镇北台。因其地处险要,控扼长城南北咽喉,乃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一句话叫做:“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
(备注:这是后世的说法,汉代还没有山海关。)
这个镇北台,乃是长城三大险关之一,有“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其地居险临下,控长城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住边关要隘,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
因此,不论是匈奴出兵南下,还是鲜卑出兵南下,想进入上郡地区,都要先攻破镇北台……也就是东汉时期的龟兹城。
史载:在汉武帝年间,有一群西域人龟兹国的人请求内附,汉武帝将那些龟兹人安置在这里休养生息,故名龟兹城。
历经300多年,当初安置在这里的龟兹人早已被同化,其后人要么战死,要么逃离,而现在这座龟兹城,也因上郡被胡人占领而形同虚设。
如图所示:
……
(附录图片:上郡龟兹城位置地图。)
……
“兵贵神速!”
王通重重一巴掌拍在地图上龟兹城的位置,沉声说道“咱们必须在来年开春之前,彻底打败肤施的胡人联军,并进一步夺取长城和龟兹城。
唯有这样,才能将北方的胡人挡在长城以北,确保上郡的安全!”
……
(附录图片:长城三大关之一的镇北台。)
……
上郡肤施城(今延安榆林市宝塔区),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295年,赵主父灭中山国,将中山王子迁至此处,并以王子的名字“肤施”命名此地,故称肤施城。
后来秦始皇设立上郡,肤施就是郡治。
……
肤施城与高奴城相比,规模要小得多。这主要是因为高奴城曾是翟王董翳的王都,地位显赫,城池自然更为宏大。
论城池大小,肤施是上郡的第二大城池。
不过,肤施一直是上郡的郡治,也是有原因的,相比之下,高奴城的周边环境高山丘壑稍多,而肤施周边则以平原和丘陵地带为主。
这种地理环境更适合于种植和放牧,因此,肤施周边所能辐射的地域更广,人口更多,地区也更加发达。
……
时值农历十二月下旬,位于黄土高城的上郡,天气异常寒冷。雪已经停了,但地上的积雪却从未融化。
朔风呼啸,天气又干又冷。
这本应该是一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季节,然而,肤施城的城外,却到处都是帐篷,人喊马嘶羊叫,一天到晚都没有一个消停。
超过五万胡人在城外安营扎寨。
在这天寒地冻的严冬,胡人为何选择驻扎城外而非城内?这既是他们的生活习惯使然,也是现实条件所限。
首先,胡人本来就不喜欢住在城内。
冬天虽然寒冷,但是,他们用兽皮缝成的帐篷,其保暖效果并不亚于城内的房子。
在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等地,其实都曾经有汉人修建的城池,后来这些地方被胡人占据后,那些城池就都变成了废墟。
那么,为什么之前高奴之战时,羯族胡人又是驻守在高奴城内呢?此一时彼一时,这也是有原因的。
具体有以下几点不同:
其一,军队数量多少和城池大小不同。
高奴之战时,羯族只有三万人马并且只有一万是骑兵,再加上高奴城的占地面积很大,完全可以容得下那么多人和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