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村的农民房比卓西度想象的还要简陋。砖墙裸露着,没有粉刷,屋顶的石棉瓦有几处裂缝,房东老周用塑料布草草补了补。\"下雨会漏,但深圳半年不下雨。\"老周叼着烟说,\"一个月15块,水电另算。\"
卓西度用手摸了摸墙壁,湿漉漉的触感告诉他,这房子在回南天会变成蒸笼。但这是他在深圳能找到的最便宜住处了。从南宁带来的136元,扣除车票和两天吃饭,还剩98元。他必须精打细算。
\"能便宜点吗?我一次付三个月。\"卓西度学着用粤语讲价,虽然发音蹩脚,但态度诚恳。
老周眯起眼睛打量这个说普通话的年轻人:\"学生仔?偷渡来的?\"
\"大学毕业,来深圳找工作。\"卓西度掏出毕业证复印件。前世经验告诉他,在特区初期,大学文凭能赢得几分尊重。
果然,老周态度缓和了些:\"40块三个月,水电每月5块。押金10块。\"他指了指墙角的一个煤油炉,\"这个借你用,别弄坏了。\"
卓西度迅速心算:40+15+10=65元。付完这笔钱,他只剩33元生活费了。但有了落脚处,就能开始谋划下一步。
签完简陋的租房协议,卓西度把行李放进不到八平米的房间。屋内只有一张木板床和一个小木凳,窗户没有玻璃,只用铁丝网和塑料布挡着。他坐在床边,从内裤暗袋里取出剩下的钱,仔细数了两遍——98元整。
\"做什么生意好?\"他自言自语。前世作为大学教授的知识此刻在脑海中翻涌:1983年的深圳,基建狂潮带动了建材、电子产品和日用品的贸易,但这些都需要较多本钱。他需要的是低成本、快周转的小生意。
窗外传来工地打桩机的轰鸣声。卓西度探头望去,不远处的空地上,几十个戴安全帽的工人正在烈日下劳作。时近中午,几个小贩推着自行车,后座绑着泡沫箱,向工人们兜售盒饭。
灵光一闪。\"饮食业!\"卓西度几乎跳起来。深圳建设者来自五湖四海,但食堂供应有限,快餐需求巨大。前世他在农场子弟学校时,曾跟食堂师傅学过煮广西米粉,简单易做,成本低廉。
下午,卓西度开始了市场调研。他走遍了罗湖一带的工地、市场和商业街,观察人流量和消费习惯。在人民南路的一个工地外,他看到三个小摊贩排成一排:一个卖盒饭,一个卖包子,一个卖甘蔗汁。盒饭摊前排了十几个人,包子摊前五六人,甘蔗汁摊前只有零星顾客。
\"盒饭多少钱一份?\"卓西度问排队的一个年轻工人。
\"五毛,一荤两素。\"工人抹着汗说,\"量太少,我吃两份才饱。\"
卓西度注意到盒饭里的菜色——炒白菜、萝卜干和几片肥肉。他又观察了一会儿,发现工人们对价格敏感,更看重分量而非质量。
回到出租屋,卓西度在笔记本上列出数据:
- 米粉批发价:01元\/斤
- 猪骨:03元\/斤(可熬汤底)
- 青菜:005元\/斤
- 调料、燃料:约002元\/碗
按一碗粉用02斤米粉计算,原料成本约005元。如果卖02元一碗,毛利015元。一天卖100碗就是15元,一个月450元,远超农场教师425元的工资!
这个数字让卓西度心跳加速。但他很快冷静下来——这只是理想状态。实际经营中会有损耗、天气影响、竞争等因素。而且,他需要先解决设备问题。
次日一早,卓西度来到东门市场。这个自发形成的市场熙熙攘攘,到处是讲潮汕话、客家话的商贩。他找到一家卖厨具的摊位,花5元买了一个大铝锅、一个长柄勺和一副挑担用的竹筐。又去粮油摊,用3元买了20斤米粉、2斤猪骨和一些干辣椒、酸豆角等配料。最后在杂货摊花2元买了两个塑料桶和几个粗瓷碗。
总共花费10元,还剩下23元应急资金。卓西度挑着采购的物品回到出租屋,开始试验他的煮粉配方。
煤油炉的火力不够旺,他只能小火慢熬骨头汤。前世在农场食堂学的配方很简单:猪骨熬汤底,加入少许姜和八角去腥,米粉烫熟后浇上热汤,再放一勺辣椒酱和酸豆角。他尝了尝第一碗试验品,味道平平,但足够鲜香热辣,适合体力劳动者的口味。
下午,卓西度继续完善他的商业计划。他需要一辆移动摊车,但最便宜的三轮车也要100多元,远超出他的预算。最后,他决定用竹筐挑着煤油炉和锅碗,走到工地附近再支摊。
第二天凌晨四点,卓西度就起床准备。他熬好一锅骨头汤,烫好10斤米粉分装在塑料桶里,辣椒酱和酸豆角分别用塑料袋装好。所有东西分装在两个竹筐中,用扁担挑着,向昨天看好的工地出发。
清晨六点,工地已经开工。卓西度在离大门50米处的树荫下摆开阵势:煤油炉点燃,汤锅架好,旁边的小木板上用粉笔写着\"广西煮粉 02元\/碗\"。
第一个顾客是个皮肤黝黑的中年工人。\"广西粉?有什么特别的?\"他好奇地问。
\"酸辣鲜香,管饱。\"卓西度麻利地烫了一碗粉,浇上热汤,加了一大勺辣椒酱,\"您尝尝,不好吃不要钱。\"
工人蹲在路边吃起来,呼噜呼噜几口就见了底。\"够味!再来一碗!\"
开张顺利,卓西度松了口气。随着上班时间临近,越来越多的工人被香味吸引过来。他一个人忙得团团转:烫粉、加汤、收钱、找零。不到两小时,准备的10斤米粉全部卖完,共卖出30碗,收入6元。
\"明天还来吗?\"最后一个顾客意犹未尽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