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也站出来附和:“臣赞同鄂大人所言。
当下应顺势而为,加大对新兴商业领域的引导。
比如,支持一些与海外贸易相关的产业,像纺织、瓷器加工等,提升我大清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以此促进商贸进一步繁荣,增加财政收入。”
这时,一位保守派大臣面露犹豫之色,上前谏言:“陛下,虽说新政看似有成效,但老臣仍有些许担忧。
如今商贸发展,人员往来繁杂,恐会滋生诸多问题,还需谨慎行事,莫要让大清陷入未知的风险之中。”
弘历听后,目光坚定地回应道:“朕理解爱卿的顾虑,但时代在变,我大清若想繁荣昌盛,就不能固步自封。
只要我们把控好尺度,加强管理,这些风险皆可控。新政推行是为了大清的长远发展,切不可因一时担忧而退缩。”
就在此时,兵部尚书傅鼐出列,脸上难掩兴奋之色,高声奏报:“陛下,臣之前奉命组织的商队,前往安南、吕宋等国开展贸易,已圆满归来!
此次商队收益颇丰,收获白银50万两,还运回粮食100万石!”
此消息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众人惊叹不已。
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对这一成果表示震惊与赞叹。
“这可是大功一件啊!”
“50万两白银,100万石粮食,对我大清来说可是极大的助力!”诸如此类的议论声此起彼伏。
弘历脸上也露出欣慰的笑容,称赞道:“傅鼐,此次你功不可没!组织商队远赴海外,不仅带回了丰厚的财富,还充实了我大清的粮食储备。
这充分证明了海外贸易的巨大潜力。”
傅鼐连忙跪地谢恩:“陛下过奖,这都是陛下英明决策,臣等不过是奉命行事。
此次商队能顺利完成任务,全赖陛下的信任与支持,以及商队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鄂尔泰趁机说道:“陛下,傅鼐大人此次商队的成功,再次印证了拓展海外贸易的正确性。
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扩大海外贸易规模,与更多国家建立商贸往来。”
张廷玉也点头称是:“臣附议。可派遣更多商队前往不同地区,丰富贸易品类,让我大清的商品走向世界,同时引进更多对我大清发展有益的物资。”
弘历思索片刻后,下令道:“准奏。着令户部与兵部协同合作,制定详细的海外贸易拓展计划。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更多商队出海贸易。同时,要妥善安排这批粮食的存储与分配,保障百姓的口粮供应。”
“陛下圣明!”
1737年二月底。
弘历端坐在养心殿内,手中翻阅着各地呈递上来的商业数据,脸上满是欣慰之色。
看着通商口岸贸易额的节节攀升、海关税收的稳步增长,以及国内商业市场的日益活跃,新政在商业领域取得的显着成效让他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
这些数据不仅意味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更象征着大清正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向着繁荣富强稳步迈进。
“传朕旨意,嘉奖户部及各地负责商业事务的官员,他们在新政推行期间恪尽职守,成效卓着。”弘历放下奏折,对着身旁的李玉太监吩咐道。
随后,弘历微微仰头,目光望向窗外,商业改革的成功让他信心倍增,此刻,他将改革的目光重新放回到军制整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