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受宠若惊,连忙起身,恭敬地端起酒杯。
刹那间,殿内杯盏交错,清脆声响此起彼伏。
鄂尔泰满脸笑意,率先开口:“陛下圣明,新政施行,实乃百姓之福、社稷之幸,臣等定当肝脑涂地!”
张廷玉微微颔首,接话道:“鄂公所言极是,能追随陛下推行新政,是我等毕生之幸。”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或是分享新政趣事,或是感慨过往艰辛,欢声笑语不断。
晚宴间,佳肴美馔流水般呈上,众人一边品尝,一边畅谈新政后续,在这热烈氛围中,君臣关系愈发紧密,共同为新政的未来谋划着。
元月十日,清冷的晨光艰难地穿透云层,洒落在京城西学培训班的考场之上。
屋内,学子们正全神贯注地作答,只余笔尖摩挲试卷的沙沙声。杨名时神情凝重,迈着沉稳的步伐在教室中巡回监考,目光不时扫过每一张专注的脸庞。
这场结业考试意义非凡,因为弘历钦定此次留学西方的名额仅有一百个,十选一的比例,竞争可谓是异常激烈。
考试结束的钟声终于敲响,学子们带着复杂的神情陆续交卷。
有的学子自信满满,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有的则神色忐忑,对自己的表现忧心忡忡。
杨名时不敢有丝毫懈怠,迅速整理好试卷,进宫向弘历复命。
在养心殿中,弘历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专注地倾听杨名时对考试情况的详细汇报。
杨名时说道:“陛下,此次考试题目涵盖西洋语言、数理化、天文历法以及西方风土人情等多方面内容。
从学子们的答题情况来看,整体水平参差不齐。
部分学子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和刻苦的学习态度,对知识的掌握较为扎实。
然而,仍有不少学子在一些关键知识点上存在明显的欠缺。”
弘历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说道:“这也在朕的预料之中。
毕竟西学对我大清学子而言,大多是全新的知识体系,能在短短数月内有如此表现,已属不易。
但这一百个留学名额,必须选拔出最优秀、最具潜力的学子,他们将成为我大清开眼看世界的先锋,肩负着学习西方先进知识、推动国家变革的重任。”
随后,弘历与杨名时一同仔细审阅每一份试卷,根据成绩筛选出了成绩较为优异的一百五十名学子。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察。
次日,这一百五十名学子被召集到一处宽敞的庭院之中。
听到弘历皇帝将要亲临现场,学子们激动万分。
他们早早地来到庭院,整齐列队,眼神中满是期待与紧张。
不多时,弘历在一众大臣的簇拥下步入庭院,阳光洒在他身上,更显威严庄重。
学子们见状,立刻齐刷刷地跪地行礼,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弘历微微抬手,示意众人起身,目光温和又不失威严地扫过每一位学子说道。
“诸位学子,今日站在这里的你们,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佼佼者。
但最终只有一百人能够获得留学西方的宝贵机会。
接下来,朕要亲自考察你们,不仅是对你们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更是对你们志向、勇气和决心的考验。”
弘历首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西方科技对大清未来发展影响的问题。
学子们纷纷踊跃作答,各抒己见。有的学子见解独到,分析深入,赢得了弘历的频频点头,而有的学子则稍显局促,回答得不够全面。
紧接着,弘历又问道:“若你们身处西方,面对与大清截然不同的文化和观念,甚至可能遭受的歧视和偏见,你们将如何应对?”
一位来自江南的学子挺身而出,坚定地说道:“陛下,臣以为文化差异并不可怕,反而能让我们看到世界的多元。
面对歧视,臣定会坚守大清子民的尊严,以优异的成绩和高尚的品德赢得尊重,同时努力学习西方之长,为我大清的发展贡献力量。”
弘历听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经过这一轮的考察,弘历和大臣们最终确定了一百名留学学子的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