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铁岩告诉大家,因为这里的几棵胡杨树干没有被大风吹断,更没有被风沙掩盖,连牛骨都保存完好。
说明这个地方的风,相对比整个区域而言,要小很多,发生沙暴的概率几乎等于零。
身在野外,安全是首要的,至于距离目的地的远近,反而不重要。
多次来此,彭铁岩也知道,伯父的失踪之谜,已经超越了科学范畴。只能碰运气,所以距离事发地点的远近,并不影响他的探索。
大家都知道,这种地方,保命为第一要义。
七辆车加上几根树干,以两个大石为基础。众人动手,把帆布打开,固定在最外围,留出供人行走的门,然后彭队又钉了许多桩子在地上。
苏武问:“支点已经够用了,还钉它干嘛?”彭铁岩说:“拴骆驼。”
苏武问:“哪有骆驼?”彭铁岩说:“吃完饭就有了。”苏武这才明白,原来刚刚去罗布人的村里,是买骆驼。
大家人多动手快,把最外围的帆布固定好之后,顿时觉得里面暖和了不少。
然后又在里面动手扎帐篷,帐篷里面还要睡睡袋,而且煤油灯要一直点着,吓唬动物是其中的作用之一,让帐篷里的空气暖和一些也是作用之一。
王伟不解,指着那微弱的灯光说:“指望它取暖?”
彭铁岩说:“你还是不了解,这里晚上有多冷,如果白天是零上四十度,晚上可能零下十几甚至低于零下二十度,如果白天零上二十度,晚上可能接近零下三十度。一丁点火星,也能在感觉上提供温度。而且万一有人遇险需要急救,我们营地的光亮能作为指引。”
大家听彭队说过,沙漠和海洋一样,都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地方。
所以探险队和科考队,还有商队,都会遵守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互助互救,互相帮助,保命为第一。
营地里八个帐篷,依靠着汽车和胡杨树干而扎,外面用帆布围绕,固定好,上面留出通风口,基地便成型了。加上内在的帐篷和睡袋,宛如一座微型城池。
即便是睡了这么多人,中间仍然有好大一片空地,彭铁岩又准备了篝火架,三个篝火架上分别配备了烧水和煮饭,还有烧烤的设备。
最后,彭铁岩带着众人,生火做饭。
苏武问:“用不用去砍一些柴火回来?”彭铁岩说:“不要,这些树干留在这里,也许能救人一命,所以千万不能轻易的砍断。”
原来他准备了大量的高浓缩酒精膏,这东西不但能做饭,还能取暖。也可以控制火势,燃烧时间长,体积小便于存放,是野外露营必备佳品。
三个篝火架同时燃起火焰,众人顿感舒适,外面虽然大风凛冽,可是帐篷里却暖洋洋的。
彭铁岩拿出清水和肉干,还有囊,说:“我们准备的东西,都是抗饿,且便于携带的食物。”众人纷纷认可。
然后彭铁岩介绍大家认识。
三个保安,是彭铁岩多年的兄弟,跟着他出生入死了很多次,李坤,刘军和吴强。两个护士和天气学家,还有地质学家竟然都是大学生,是彭铁岩聘的应届生。
副队长,是彭铁岩的副手,探险经验不在他之下,叫王福山。此人沉默寡言,不爱说话,可是一副眼睛很厚,仿佛智慧的双眼中充满了知识。
苏武也介绍了自己这边的人,只说雯雯和梅朵是大家的好朋友,专业领域一般人难以理解,苏武含糊其辞的概括了。
两个护士终于见到了女孩子,便主动坐在二人身旁。天佐和天佑还有王伟,却跟那三个保安打得火热。
苏武问彭铁岩:“你的行动规划呢?”
彭铁岩说:“我第一次来,因为条件太恶劣,伤了两个同伴,所以放弃了搜寻。第二次来遇到了沙暴,无奈之下也放弃了搜寻,后几次也因为种种原因中断了搜寻,这次我想去我没去过的区域继续搜寻。”
众人赞同,去过的地方属实没有意义再去了。
苏武说:“听说国家给令伯父立了碑,我们不去看看嘛?”彭铁岩摇头说:“我觉得那是掩人耳目的,我伯父真正走丢的地方压根就不在哪里。而且当时他们的露营地,以及发现标本的地方,都不是民众所知道的地点。”
王伟不解:“国家为什么骗我们?”彭队说:“不是骗我们,是知道会有人追寻彭老的足迹而来探险。他老人家走失的地方想必环境恶劣,过于危险,这样便可以让前来旅游探险的人们,提升安全系数,是保护我们。”
众人恍然大悟。
可是听彭队的说法,大家都感觉事件尚有内情,彭铁岩多次寻访,不可能一点收获都没有。
众人说说谈谈,吃饱了饭,骆驼也到了。
彭铁岩跟罗布人租了二十头骆驼,交了定金,然后把骆驼拴好,然后对众人说:“关键时刻,骆驼能救人一命。所以,在沙漠中行走,宁可自己饿死,也不能杀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