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疾行,用了两天时间,王通就来到了雒阳城中。在将亲兵们安置在军营之后,就随董卓的一名亲兵来到了相国府上。
宽大的相国府大堂里。
董卓坐在高高的主位之上,上身微微前倾,浓眉鹰目,满脸横肉,如同一只想要择人而噬的猛虎。
给人十足的压迫感!
这种气势,若非是征战沙场,手中有数百上千条人命,是不可能磨练得出来的。
堂上数十位文武分列左右。
而在董卓的身后,站着一人。
那人身高一丈有余(汉尺,约2375米),身材魁梧雄阔;面似傅粉,鼻如玉柱,俊目皂白分明,浓眉插额入鬓。
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棉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
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威风凛凛!
不用说,这就是……与赤兔马齐名的……吕布。
……
王通收敛心神,上前行了一礼道:“末将王通,拜见相国!”
“起来吧。”
董卓挥了挥手,让王通站起来,仔细地打量了王通一番,才缓缓地问道:
“你是华雄的徒弟?”
“回禀相国。”
王通不卑不亢地说道:“在末将心中,华将军便是授业恩师。只是华将军责怪我偷学他的武艺,一直不肯认我这个徒弟。”
董卓微微点头,又问:“听说华将军一直让你在亲兵营中做一个小兵,从未让你领兵,你就不曾埋怨过他?”
“他是我的恩师!”
王通一脸坚定地说道:“华将军虽然不肯认我为徒,却与我有师徒之实。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又怎么可以理怨自己的恩师呢?”
“好一个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董卓赞许地点了点头,很是欣慰地说道:
“你有这份知恩图报之心,实属十分难得。华雄将军在本相帐下十余年,随本将南征北战,并肩杀贼,互托生死!
本相与华将军虽非兄弟,却胜似手足。闻华将军噩耗,本相亦痛心不已。
你既然传承了华将军的武艺,又懂感恩之心,那本相就代华将军做主,让他认下你这个徒弟。华将军若地下有知,也必会为此感到高兴!”
王通闻言,赶紧给董卓行礼道:“多谢相国成全!”
董卓挥了挥手,让王通免礼。
又接着说道:“你给李肃献了个‘明攻中军,实取两翼”的夜袭之计;又避实就虚,瞒天过海以粮车载兵,仅用1000人就攻破了有8000守军的张超军营,实属将才。”
王通道:“都是李肃将军指挥得当,军中将士奋勇杀敌,末将惭愧,实不敢居功。”
董卓闻言,心中更加满意。
这厮与华雄相交莫逆,两人关系极好。在对待王通方面,本就是看了华雄的面子的。如今看到王通有勇有谋,又如此谦恭有礼,心中自然是更加喜欢。
心念一转,便想着再看看这年轻人的见识如何。
于是,便开口问道:“依你之见,关东诸侯如何?”
“一群跳梁小丑罢了。”
王通笑了笑,接着说道:“诸侯联军,号称十八路雄兵,其实大部分都是土鸡瓦狗。其十八路诸侯首领,也多为徒有虚名之辈。
盟主袁绍,登坛宣誓时,可谓是疾言厉色,但自任盟主之后,从未敢亲临前线,可谓之“色厉胆薄”;据说此人年轻时与曹操偷人家新娘,手下为他出谋者不少,但每次做决断的却是曹操,可谓是“好谋无断”。
此次袁绍共出兵两万,但是,自出兵以来,却从不让麾下军队参战,两万大军一直在中军营中好吃好喝,在外打仗的只有孙坚等,此可谓之“干大事而惜身”。
袁绍的叔父袁隗和他的长兄袁基都在雒阳。尤其是其父袁逢早亡,袁隗对袁绍有养育之恩。而袁绍为了私利却便不顾袁隗和袁基安危,执意要做反贼盟主,此可谓之“见小利而忘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