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董旻告辞之后,董卓又继续向公主府走去。
心中想着公主的美貌,脸上不禁露出一丝微笑。
不过,才刚到公主府的府门前,忽然听到身后有急促的马蹄声传来。董卓回身一看,来的是李儒。
李儒面色凝重,显然有要事相报。
遂开口问道:“文优为何如此匆忙?”
“回禀相国!”
李儒翻身下马,气喘吁吁地行了一礼,“刚接到汜水关李肃急报,故而赶来拜见相国。”
“汜水关?”
董卓微微一愣,心中隐隐感到不安:“汜水关主将乃是华雄,为何却是李肃的急报?”
“华雄将军战死!”李儒一边说,一边从袖中掏出一封竹简,递给董卓。
董卓接过竹简,打开一看,心中大惊,脸色瞬间变得阴沉。
但见上面写的是:
“正月二十七日,华将军约斗诸侯,连杀数将。忽有一头戴绿帽的大汉名关羽者冲出,未报姓名,挥刀偷袭。
华将军一时大意,被绿帽贼一合而斩。有华将军营中亲兵小卒王通,实为华将军弃徒。此人见华将军阵亡,奋勇冲出,于战场之上冒死跪拜恩师。并与绿帽贼激斗20余合,拼死抢回华将军首级。
末将念王通忠勇,擢其为军中司马,领兵一千。
主将战死,城中士气不振,末将暂代主将守城。贼势甚大,连营十余里,号称三十万。汜水关中兵力不足,盼援!”
“送信之人何在?”董卓急切地问道。
“正在相国府。”李儒道。
“掉头,回府!”
董卓沉声说道:“本相要亲自询问送信之人。”
……
到了相国府之后,董卓便叫来送信的那几名兵卒,详细询问了汜水关的战况。
然后,问李儒道:“文优,你看该当如何?”
李儒道:“汜水关危矣,主将战死士气不振,联军兵势甚大,孙坚、公孙瓒、曹操、袁绍、张扬等人,皆知兵之人。依下官看,当赶紧派兵增援。”
董卓点了点头,正要下令调兵。
却见又有亲兵来报:“汜水关李肃将军送来急报!”
董卓接过呈上的竹简展开一看,但见上面写的却是捷报,内容是:
“华将军战死当晚,王通献计夜袭敌营,末将纳之。于午夜出兵,末将佯攻中路,而以王通和赵岑实取两翼,皆破之。
此战,王通以粮车载兵三百,骗过守营校尉,直取张超中军大帐,一举去杀敌营诸多将官,并俘虏张超。敌营乱起,王通余部八百亦乘机击之,四处放火,八千敌军皆溃。杀敌两千,俘敌一千,而王通之军损失不足两百。
然,王通破敌之后,又将张超送予张邈换回华将军故交典韦,此举甚为不妥。末将念其心怀恩义,未予苛责,擢为左营校尉,领兵两千。
赵岑将军亦率军三千,攻破孔伷军营,杀敌五百,俘两百,自损三百余人……”
董卓看完捷报,大喜。
又仔细询问送信之人,了解具体战况。然后,对李儒道:
“那关羽之勇,本相在讨伐黄巾时曾经见识过,关羽与其弟张飞皆万人敌。
王通能与关羽激斗20余合,实骁勇之辈也。又能献计夜袭,并以粮车为诈,攻破敌营,可见也是颇有智谋。
没想到华雄还有如此徒弟,不仅勇谋兼备,还颇知恩义。”
想了一下,又道:“可令樊稠将军带兵一万增援汜水关。再令王通来雒阳见本相,本相倒要好好看看,这王通是不是可用之才。”
“相国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