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鹰虎神
在郡城的南郭,矗立着一座东岳庙。庙的大门左右,各有一尊神像,高达丈余,民间称其为 “鹰虎神”。神像面容狰狞,气势汹汹,令人望而生畏。庙中有个姓任的道士,每日鸡鸣即起,虔诚地焚香诵经。一日,有个偷儿盯上了这座庙,提前潜伏在庙廊的阴暗角落里。他屏气敛息,眼睛紧紧盯着道士的一举一动,只等道士起身离开,便好潜入寝室大肆搜刮财物。好不容易等到道士离开,偷儿如饿狼般迅速窜进寝室。然而,一番翻找后,他大失所望,这寝室里实在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就在他准备放弃时,偶然间在床垫下发现了三百文钱。偷儿眼睛放光,毫不犹豫地将钱塞进腰间,然后小心翼翼地打开门,猫着腰溜了出去,朝着千佛山的方向逃窜。偷儿一路狂奔,气喘吁吁,直到觉得远离了危险,才放慢脚步。当他好不容易抵达千佛山下时,刚松了口气,就看见一个身材魁梧的大汉从山上走来。大汉的左臂上站着一只苍鹰,威风凛凛。偷儿不经意间抬眼望去,这一看,吓得他差点瘫倒在地。只见那大汉面色铜青,模样竟与东岳庙大门旁的 “鹰虎神” 极为相似。偷儿双腿发软,浑身颤抖,想要逃跑却动弹不得。“鹰虎神” 目光如炬,盯着偷儿厉声喝道:“你偷的钱要拿到哪里去?” 偷儿吓得魂飞魄散,“扑通” 一声跪地,不停地磕头求饶。“鹰虎神” 大步上前,一把揪住偷儿,像拎小鸡似的将他带回了东岳庙。到了庙中,神让偷儿把偷来的钱全部倒在地上,然后罚他跪在钱旁,不许乱动。过了一会儿,道士做完功课,转身回到寝室,看到眼前的一幕,惊得目瞪口呆。偷儿满脸懊悔,战战兢兢地将自己行窃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向道士交代了。道士听后,摇了摇头,收起那三百文钱,念在偷儿已受惩罚,便放他离开了。经此一遭,偷儿彻底打消了不劳而获的念头,发誓以后要靠自己的双手正正经经地生活。
2王成
王成,本是平原一户故家子弟,奈何生性极为懒惰,日子过得每况愈下,到最后只剩几间破屋。他与妻子只能蜷缩在牛衣里,生活困苦,夫妻间也时常互相埋怨,日子苦不堪言。盛夏时节,酷热难耐。村外有座荒废的周氏园,墙倒屋塌,只剩一座亭子。村里人常去那里借宿,王成也在其中。一日清晨,众人都早早离去,日上三竿了,王成才慢悠悠地起身,正打算回家,却在草丛里发现了一支金钗。他捡起一看,上面刻着 “仪宾府制” 的小字。王成祖上曾是衡府仪宾,家中旧物多有这般款式,他拿着钗正满心疑惑。这时,一位老妇人匆匆赶来寻钗。王成虽穷,却品性刚直,立刻将钗归还。老妇人十分欣喜,对他的品德赞不绝口,说道:“这钗本身值不了多少钱,却是我亡夫的遗物。” 王成好奇询问其夫何人,老妇人答:“正是仪宾王柬之。” 王成震惊不已:“那是我的祖父啊,怎么会在此相遇?” 老妇人也惊讶道:“你竟是王柬之的孙子!我本是狐仙,百年前与你祖父相爱,他去世后,我便隐居起来。路过此处遗落金钗,恰好被你捡到,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王成曾听闻祖父有位狐妻,便信了她的话,热情邀请老妇人去家中做客,老妇人欣然应允。王成唤妻子出来相见,妻子身着破旧棉衣,面黄肌瘦。老妇人见状,不禁感叹:“唉!王柬之的孙子,竟贫困至此!” 又看看那冷灶无烟,问道:“这般家境,如何维持生计?” 王成妻子便细细诉说家中窘况,说着说着,忍不住抽泣起来。老妇人将金钗交给她,让她拿去换钱买米,约好三日后再来相见。王成挽留,老妇人却说:“你连妻子都养不活,我在这,也不过是徒增负担,又有何用?” 说罢便径直离去。王成向妻子说明缘由,妻子十分害怕。王成称赞老妇人仗义,让妻子将她当作长辈侍奉,妻子答应了。三日后,老妇人果然来了,还拿出几两银子,买了一石粟米和一石麦子。夜里,她与王成妻子同睡在短榻上。起初,王成妻子很害怕,但见老妇人真心实意,便不再怀疑。第二天,老妇人对王成说:“孙儿,莫要偷懒,得做点小生意,坐吃山空可不行!” 王成无奈表示没有本钱。老妇人道:“你祖父在世时,金银任我取用,我身为世外之人,无需这些财物,所以没拿多少。积攒下来的四十两买花粉的钱,至今还留着。放着也无用,你拿去全部买葛布,即刻前往京城,定能赚些小钱。” 王成依言照做,买了五十多匹葛布回来。老妇人让他赶紧收拾行囊上路,算着六七天便可抵达京城。临行前,老妇人叮嘱:“要勤奋莫偷懒,动作要快别迟缓,晚一天,可就后悔莫及了!” 王成郑重答应,带着货物踏上旅程。途中突遇大雨,王成的衣鞋都被浸湿。他生平从未受过这般风霜,疲惫不堪,只好暂在旅舍休息。没想到雨下个不停,从早到晚,檐下雨如细绳。过了一夜,道路泥泞不堪,只见往来行人双脚深陷泥中,王成心中畏惧,实在不想再走。等到中午,路面才渐渐干燥,可阴云又密布,大雨再次倾盆而下。王成又耽搁了两日才重新出发。快到京城时,听闻葛布价格飞涨,他心中暗自欢喜。进城后,在客店安顿好,店主却惋惜他来晚了。原来,南方道路刚通时,葛布极为稀少,贝勒府急需采购,价格瞬间飙升,比平常高出三倍。前一天,贝勒府刚刚采购充足,后来的人都失望而归。店主将此事告知王成,王成顿时郁闷不已。过了几日,葛布越来越多,价格持续下跌,王成觉得无利可图,不肯售卖。又过了十几天,算算食宿费用,王成越发忧愁烦闷。店主劝他低价卖掉,再另谋出路。王成无奈听从,结果亏了十几两银子,才将葛布全部脱手。他早起打算回家,却发现囊中银子不翼而飞。王成惊慌地告知店主,店主也毫无办法。有人劝他报官,让店主赔偿。王成却叹道:“这是我的命数,与店主何干?” 店主听闻,十分感激,赠送他五两银子,安慰他回家。王成心想,如此这般,实在无颜回去见祖母,在店中徘徊不定,进退两难。这时,他恰好看到有人斗鹌鹑,一注输赢可达数千钱,每只鹌鹑售价常常超过百钱。王成心中一动,盘算着囊中钱财刚好够贩卖鹌鹑,便与店主商量,店主极力怂恿他,还承诺让他免费住宿吃饭。王成大喜,立刻行动,买了满满一担鹌鹑,再次回到京城。店主很高兴,预祝他能快速售出。然而,到了夜里,大雨倾盆,一直下到天亮。清晨,街道积水成河,雨还下个不停。王成只能待在店里等天晴,可一连数日,雨势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他起身查看笼中的鹌鹑,发现渐渐有鹌鹑死去。王成惊恐万分,不知如何是好。第二天,死的鹌鹑更多了,最后只剩下几只,他便将它们放在一个笼子里饲养。过了一夜再去看,竟只剩下一只鹌鹑。王成忍不住向店主哭诉,店主也为他感到惋惜。王成自觉钱财耗尽,无颜回乡,只想一死了之,店主连忙劝慰他。两人一起去看那只仅存的鹌鹑,店主仔细端详后说:“这只鹌鹑似乎很不一般。其他鹌鹑的死,说不定是被它斗杀的。你反正闲着无事,不妨训练它,要是真的厉害,靠斗鹌鹑也能谋生。” 王成听从了店主的建议。经过训练,鹌鹑变得十分矫健。店主让王成带着它去街头与人赌酒食,这只鹌鹑异常勇猛,每次都能获胜。店主很高兴,给王成一些钱,让他去和富家子弟赌斗,结果王成三战三胜。半年下来,王成积攒了二十两银子,心里渐渐踏实起来,对这只鹌鹑也越发珍视,视若性命。原来,大亲王喜爱鹌鹑,每到上元节,都会让民间养鹌鹑的人进入王府斗鹌鹑。店主对王成说:“如今你大富的机会来了,只是不知这是否是你的命数。” 于是将此事告知王成,并带着他一同前往王府。临行前,店主叮嘱:“要是输了,就垂头丧气地出来。倘若有万一,你的鹌鹑斗赢了,大亲王若想买,你先别答应;要是他坚持,你就看我的眼色,等我点头,你再答应。” 王成答应下来。到了王府,只见养鹌鹑的人在台阶下挤得水泄不通。不一会儿,大亲王出来坐在殿上。左右侍从高声宣布:“有愿意斗鹌鹑的,上前。” 立刻有一人拿着鹌鹑快步走上前。大亲王命人放出自己的鹌鹑,那人也放出鹌鹑。两只鹌鹑刚一腾跃,那人的鹌鹑就败下阵来,大亲王哈哈大笑。不一会儿,又有几人上场,都输了。这时,店主说:“可以了。” 便与王成一同走上前。大亲王看了看王成的鹌鹑,说道:“这只鹌鹑眼睛里有怒脉,是只强健的好鸟,不可轻敌。” 于是命人取出一只铁喙鹌鹑与之对战。两只鹌鹑腾跃几个回合,大亲王的鹌鹑便败下阵来。大亲王又挑选了几只更好的鹌鹑,结果换了几次,都输给了王成的鹌鹑。大亲王急忙命人取出宫中的玉鹌鹑,这只玉鹌鹑羽毛洁白如雪,神骏非凡。王成见状,心中害怕,跪下请求停止比赛,说:“大王的鹌鹑是神物,我怕伤了我的鹌鹑,毁了我的生计。” 大亲王笑着说:“放开它,就算斗死了,我也会重重赔偿你。” 王成这才放开鹌鹑。玉鹌鹑径直冲向王成的鹌鹑,而王成的鹌鹑则像发怒的公鸡一样,伏地以待。玉鹌鹑用尖嘴攻击,王成的鹌鹑就像飞翔的仙鹤一样,飞起反击。两只鹌鹑进退周旋,僵持了大约一个时辰。渐渐地,玉鹌鹑有些懈怠,而王成的鹌鹑却越发愤怒,攻击也越发猛烈。没过多久,玉鹌鹑的羽毛纷纷掉落,垂着翅膀逃走了。围观的上千人,无不惊叹羡慕。大亲王索要王成的鹌鹑,亲自拿在手中,从嘴到爪仔细查看了一遍,然后问王成:“这只鹌鹑卖吗?” 王成回答:“小人没有固定产业,与它相依为命,不愿售卖。” 大亲王说:“我给你高价,能让你拥有中等人家的资产,你愿意吗?” 王成低头沉思许久,说:“本来不想卖,但大王既然如此喜爱,若能让小人有衣食之资,我又有何求?” 大亲王问价格,王成答一千两。大亲王笑道:“你这傻小子!这算什么珍宝,竟值一千两?” 王成说:“大王不把它当宝贝,可在我看来,就是价值连城的美玉也比不上它。” 大亲王问:“为何这么说?” 王成答:“小人带着它去集市,每天能赢几两银子,换些粮食,一家十几口人便能免受冻饿之苦,还有什么宝贝能比得上它?” 大亲王说:“我不亏待你,给你二百两。” 王成摇头。大亲王又加到三百两,王成看着店主,店主神色不动,王成便说:“承蒙大王厚爱,那就减一百两吧。” 大亲王说:“算了吧!谁会用九百两买一只鹌鹑!” 王成收起鹌鹑,作势要走。大亲王喊道:“养鹌鹑的,我给你六百两,肯卖就成交,否则就算了。” 王成又看向店主,店主依旧神色如常。王成心中十分满意,生怕错失良机,忙说:“这个价钱卖,我心里实在有些不舍。但要是交易不成,恐怕会得罪大王。也罢,就依大王的意思。” 大亲王很高兴,立刻让人称了六百两银子给他。王成揣着银子,拜谢后离开。店主埋怨道:“我怎么说的,你怎么这么着急就卖了!再稍微坚持一下,八百两银子就到手了。” 王成回到住处,将银子扔在桌上,请店主自行取用,店主不肯接受。王成再三坚持,店主才算了算食宿费用,收下了银子。王成收拾行装回家,将事情的经过详细地告诉了祖母和妻子,一家人拿出银子,欢喜不已。祖母让王成购置了三百亩良田,盖起房屋,制作家具,转眼间,王家竟成了世家大族。每天清晨,祖母便让王成去督促耕种,让王成妻子去督促纺织,稍有懈怠,便会遭到斥责。夫妻二人相安无事,不敢有怨言。三年后,王家越发富裕,祖母却要告辞离去。夫妻二人苦苦挽留,甚至流下眼泪,祖母这才留了下来。可第二天清晨,他们去看望祖母时,却发现祖母早已不见踪影。异史氏说:“富贵大多源于勤奋,唯独此人得于懒惰,这也是前所未闻之事。却不知王成虽一贫如洗,却能坚守本性,这或许就是上天起初抛弃他,最终又怜悯他的原因吧。懒惰之中难道真能生出富贵吗!”
3青凤
在太原,有一户曾经显赫的耿氏家族,其宅邸恢宏壮阔。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家道中落,大片楼舍接连荒废,也因此生出诸多怪异之事。堂屋的门常常自行开合,家中之人时常在半夜被吓得惊呼喧哗。耿家主人为此深感困扰,无奈之下,举家搬到别墅居住,只留下一位老翁看守门户。此后,老宅愈发荒芜破败,甚至还能听到里面传来欢声笑语、歌舞吹奏之声。耿家有个侄子叫耿去病,生性狂放不羁。他叮嘱老翁,若有任何异常,务必赶紧来告知他。一天夜里,老翁瞧见楼上灯光闪烁,时明时灭,急忙跑去告诉耿去病。耿去病听闻,一心想要进去窥探其中的怪异,老翁劝阻也不听。这老宅的门户路径,耿去病向来熟悉,他拨开丛生的蒿草,沿着曲折的小道,径直走了进去。登上楼后,起初并未发现什么异样。穿过楼阁,他隐隐听到有人在低声交谈。于是,他悄悄窥探,只见两根巨大的蜡烛燃烧得通明,把屋子照得如同白昼。一位头戴儒冠的老者正朝南而坐,对面是一位老妇人,两人年纪都在四十多岁。东边坐着一个少年,大约二十岁左右。右边则是一位妙龄女郎,刚刚成年。桌上摆满了美酒佳肴,众人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耿去病突然闯入,笑着大声喊道:“有一位不速之客来了!” 众人顿时惊慌失措,纷纷奔逃躲藏。唯有老者诧异地质问:“你是什么人,竟敢闯入内室?” 耿去病说道:“这是我家,如今却被您占据。您独自享用美酒,却不邀请主人,是不是太吝啬了?” 老者仔细打量他,说:“你并非主人。” 耿去病回答:“我是狂生耿去病,主人的侄子。” 老者连忙恭敬地行礼,说:“久仰您的大名!” 随后,请耿去病入座,还招呼家人更换酒菜,耿去病赶忙制止。老者便为他斟酒。耿去病说:“我们两家算是世交,在座的客人不必回避,还请一并邀请过来。” 老者呼喊:“孝儿!” 不一会儿,少年从外面进来。老者介绍道:“这是我的儿子。” 少年行礼后坐下,大家简单地聊了聊家族门第。老者自称姓胡,名叫义君。耿去病向来豪爽,说起话来谈笑风生,孝儿也十分洒脱,两人相谈甚欢,彼此心生好感。耿去病二十一,比孝儿大两岁,便将孝儿当作弟弟。老者问:“听闻您的祖父撰写过《涂山外传》,您知道吗?” 耿去病回答:“知道。” 老者说:“我是涂山氏的后裔。唐朝以后的谱系,我还能记得;五代以前的就失传了。希望公子能给我讲讲。” 耿去病便大致讲述了涂山女辅佐大禹的功绩,言辞中多有润色,妙语连珠。老者听后十分高兴,对儿子说:“今日有幸听到从未听闻之事。公子也不是外人,可请你母亲和青凤一起来听听,让她们也知晓我们祖先的功德。” 孝儿走进内室。不一会儿,老妇人和女郎一同出来。耿去病仔细端详女郎,只见她姿态柔弱,娇美动人,眼神中透着聪慧,世间难寻这般美貌。老者指着老妇人说:“这是我的妻子。” 又指着女郎说:“这是青凤,我的侄女。她很聪慧,所见所闻过目不忘,所以叫她来听听。” 耿去病讲完后饮酒,眼睛却一直盯着青凤,目不转睛。青凤察觉到了,低下头去。耿去病偷偷用脚轻踩青凤的脚,青凤急忙把脚缩回去,却也没有生气。耿去病此时已神魂颠倒,不能自已,拍案说道:“若能娶到这样的女子,就算让我做皇帝我也不换!” 老妇人见耿去病渐渐喝醉,愈发狂放,便和青凤一起离开了。耿去病大失所望,只好向老者告辞离去。但他心中始终萦绕着青凤,难以忘怀。到了夜里,耿去病又来到老宅,屋内还残留着淡淡的香气。他满心期待地等了一整夜,却寂静无声,没有丝毫动静。回家后,他和妻子商量,想要带着家人搬到老宅居住,希望能再次遇到青凤。妻子不同意。于是,耿去病独自前往,在楼下读书。夜里,他正伏在桌上,突然一个披头散发的恶鬼闯了进来,脸黑得像漆一样,瞪着眼睛看着耿去病。耿去病却笑着,用手指蘸着墨汁把自己的脸涂黑,和恶鬼对视,目光灼灼。恶鬼感到羞愧,转身离去。第二天深夜,耿去病熄灭蜡烛准备睡觉,听到楼后传来开门的声音,“砰” 的一声。他急忙起身查看,只见门半开着。不一会儿,传来细碎的脚步声,有烛光从房间里透出。一看,竟是青凤。青凤突然看到耿去病,吓得往后退,急忙关上了门。耿去病连忙跪在地上,诚恳地说:“小生不顾危险来到这里,实在是因为挂念你。幸好没有其他人,只要能和你握一下手,让我开心一下,我死也无憾了。” 青凤在门里远远地说:“你这份深情,我怎能不知?但我叔叔家教严格,我不敢答应。” 耿去病苦苦哀求:“我也不敢奢望与你有肌肤之亲,只要能再见你一面就满足了。” 青凤似乎有些心动,打开门走了出来,拉着他的手臂。耿去病欣喜若狂,两人一起走到楼下,耿去病把青凤抱在怀里。青凤说:“幸好我们有前世的缘分,过了今晚,以后再相思也没用了。” 耿去病问:“为什么?” 青凤说:“叔叔怕你太狂放,所以化作恶鬼来吓唬你,没想到你不为所动。如今我们已经选好别的地方居住,一家人都在搬东西去新居,我留下来看守,明天就出发了。” 说完,青凤想要离开,说:“恐怕叔叔要回来了。” 耿去病强行挽留,想要与她亲近。两人正说着,老者突然闯了进来。青凤又羞又怕,无地自容,拉着耿去病的手靠在床边,低着头,手指不停地摆弄着衣带,一言不发。老者愤怒地说:“你这贱丫头,辱没我家门户!还不快走,小心我用鞭子抽你!” 青凤低着头匆匆离去,老者也跟着出去了。耿去病跟在后面偷听,只听到老者对青凤百般责骂,还听到青凤嘤嘤哭泣的声音。耿去病心如刀割,大声喊道:“罪过都在我身上,与青凤有什么关系!如果您能原谅青凤,就算是刀砍斧劈,我也甘愿承受!” 过了许久,外面寂静无声,耿去病才回去睡觉。从那以后,老宅里再也没有传出任何声响。耿去病的叔叔听说了这件事,觉得很奇特,愿意把老宅卖给他,也不怎么计较价钱。耿去病很高兴,带着家人搬了进去。住了一年多,日子过得很惬意,但他从未有一刻忘记青凤。恰逢清明,耿去病扫墓归来,看见两只小狐狸被狗追赶。其中一只拼命逃窜,钻进荒草丛中不见了;另一只则在道路上惊慌失措,看到耿去病后,紧紧跟着他,哀声啼叫,耳朵耷拉着,脑袋低垂,像是在向他求救。耿去病心生怜悯,解开衣襟把它抱起来,带回家中。关上门,把小狐狸放在床上,没想到它竟然变成了青凤。耿去病大喜过望,连忙关切地询问。青凤说:“我刚才和婢女玩耍,遭遇了这场大难。如果不是你,我肯定已经葬身狗腹了。希望你不要因为我是异类而嫌弃我。” 耿去病说:“我日夜思念你,魂牵梦绕。见到你就如同得到了稀世珍宝,怎么会嫌弃你呢!” 青凤说:“这是天意,若不是这次变故,我又怎能与你在一起?幸好婢女肯定会说我已经死了,这样我们就可以永远在一起了。” 耿去病欣喜万分,另外收拾了一间屋子让青凤居住。过了两年多,一天夜里,耿去病正在读书,孝儿突然进来了。耿去病停下读书,惊讶地询问他为何而来。孝儿跪在地上,悲痛地说:“我父亲遭遇了大祸,只有您能救他。他本想亲自来求您,又怕您不答应,所以让我来。” 耿去病问:“什么事?” 孝儿说:“公子认识莫三郎吗?” 耿去病说:“他是我的世交之子。” 孝儿说:“明天他会经过这里,如果他带着猎获的狐狸,希望您能把它留下。” 耿去病说:“之前在楼下的羞辱,我一直耿耿于怀,其他事我不想过问。如果一定要我帮忙,除非青凤来求我!” 孝儿泪流满面地说:“凤妹已经去世三年了。” 耿去病生气地拂袖说道:“既然如此,那我对你们的怨恨就更深了!” 说完,拿起书卷高声吟诵,不再理会孝儿。孝儿站起身,痛哭着掩面离去。耿去病来到青凤的房间,把事情告诉了她。青凤脸色大变,问:“你到底救不救他?” 耿去病说:“救是会救的。刚才不答应,只是想报复一下之前他们对我的无礼。” 青凤这才高兴地说:“我从小失去父母,依靠叔叔抚养长大。以前虽然得罪过您,但那也是家规如此。” 耿去病说:“确实如此,只是让人心里难免有些不舒服。如果你真的死了,我肯定不会帮忙。” 青凤笑着说:“你真狠心!”第二天,莫三郎果然来了,他骑着装饰华丽的骏马,带着弓箭,随从众多,十分威风。耿去病出门迎接。只见莫三郎猎获的禽兽很多,其中有一只黑狐狸,皮毛上沾满了鲜血。耿去病摸了摸,狐狸的皮肉还有些温热。他便借口自己的皮衣破旧,请求莫三郎把狐狸送给他修补。莫三郎慷慨地答应了,耿去病立刻把狐狸交给青凤,然后与莫三郎一起饮酒。客人离开后,青凤把狐狸抱在怀里,过了三天,狐狸苏醒过来,辗转间又变成了老者。老者睁开眼睛,看到青凤,以为自己不在人间。青凤详细地讲述了事情的经过。老者连忙下拜,为之前的过错表示惭愧和歉意,又高兴地看着青凤说:“我就说你不会死,果然如此。” 青凤对耿去病说:“你若还念着我,希望能把楼宅借给我叔叔一家,让我能尽到赡养的责任。” 耿去病答应了。老者红着脸道谢后离去。到了夜里,老者果然带着全家搬了过来。从此,两家人如同父子家人一般,再也没有了猜忌。耿去病在书房闲居时,孝儿时常过来与他一起谈天宴饮。耿去病的嫡子渐渐长大,他便让孝儿教导,孝儿教育有方,很有老师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