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吃独食的受害者们
将五分钱的山楂拉到五毛钱,陈海用了八天的时间。
可将五毛钱的山楂拉回到五分钱,陈江却只用了一天。
而他唯一做的,就是在电话局,花了五十块钱给里面的员工买了两条烟,搞到了一本内部电话簿。
谁家是供销社,谁家是收山货的,那个电话簿上写的一清二楚。
一宿的时间,陈江打了上百个电话,都是询问对方手里有没有山楂,说急要几万斤。
此时在东北,关于山楂产品的生产线,还没有完全组成。
山楂除了极少数额罐头厂和小作坊,根本没有其他的销路,谁会在手里屯山楂?
而陈江不断的去询问这些人手里有没有山楂,也并未想着要真心购买。
他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建和县缺少山楂,并且单价极贵的消息放出去。
五分钱都没人收的山楂,现在竟然能卖到五毛?
上百个接到电话的山货商人和供销社全都被这个消息所吸引。
这年头也没有国家反诈骗app,即便是他们有所怀疑,他们能做的也只是打电话给建和县的亲朋好友确认消息的真实性。
而这时,陈海折腾的一个多礼拜,散布假消息的行为再次起到了佐证的作用。
虽然事实上,并未有几个人,真的将手里的山楂卖到了五毛的高价。
但几乎被询问的所有人,都异口同声地咬定山楂的价格确实到了5毛钱。
而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那些嗅到商机的商贩们纷纷开始了行动。
陈江打了一百多个电话,就有一百多人心动,想要赚这个钱。
这些人自然不可能全都有那么强大的执行能力,可只有那么几个人相信就足够了。
于是在第二天下午开始,一辆辆满载红彤彤山楂的大车一股脑的开进了建和县中。
大解放,四轮子,三轮车,拖拉机……
整个建和县的农贸市场,就好似开了一场关于山楂的狂欢一般,让众人纷纷侧目。
这些想要投机倒把的商人,最开始见到对方的时候还是满带笑意。
什么是商业?
简单说起来,不过是买卖盈利罢了。
建和县的市场,能停满这么多的山楂车说明什么?
说明这里的交易量大!
这就和有些人开车拉着自己家的牛马羊猪去家畜集市售卖一般。
谁会嫌弃家畜集市的卖家多?
毕竟只有卖家形成了规模,才能吸引来足够量的买家。
他们要做的就是统一售价,防止恶意竞争。
剩下的,除了山楂质量,就要看谁的三寸不烂之舌更会说了。
王老 二是隔壁金荣县的山货贩子,而且还是县城里数一数二的那一批。
到了建和县的农贸市场,看到那连片货车上红彤彤的山楂,王老 二觉得自己来对地方了。
这么多人举在这里买山楂,说明这建和县肯定是有着极大的山楂缺口。
自己这一车山楂,一共四千多斤。
因为着急赶这趟买卖,都是加价七分钱一斤收的。
要是真的能卖到五毛钱,那他折腾这一趟至少能一千多块钱!
哪怕就是过年的时候,山货最贵的那段时间,盈利也就是这样吧。
这一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