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只感觉天都要塌了。
这群家伙哪里是真的在为自己争权,这明明是挑拨离间啊。
自己的太子位稳不稳,全在父皇一念之间,毕竟自己反抗不了。
先不说兵权了,就连人事任免权、户部财政权自己都没有,如果自己父皇真的对自己起了疑心,东宫恐怕要易主了。
朱标想反抗,但也就是想想而已了。
自己没权力,压根反抗不了自己老爹,自己被他压得太狠了,古往今来,自己可谓是权力最小的太子了。
“父皇,儿臣没有处理政务的经验,万万无法摄政,还请父皇继续临御天下吧,儿臣跟在父皇身边学习就好。”
朱标向朱元璋拱手道。
朱标可以说是很了解自己这个老爹的,他给的东西,你可以要,他不给你的,你不能抢!
否则……后果很严重!
而且,你不能威胁到他的权力,否则必死无疑!
通过史书的记载,可以看出朱元璋这个人对权力的掌控欲几乎变态,想把所有的权力都抓到自己手里。
绝对的权力,滋生的就不只是腐败,还有暴政。
朱元璋因自己是杀上谋位,害怕众人仿效,且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子孙无法弹压其他有功又老谋深算的大臣,于是大开杀戒。
杀的不止有文武百官、地方名绅大贾,还有自己的亲侄儿亲外甥。
一切可能成为威胁的人都杀之殆尽,文人大臣死之十有七八,以至在位之人个个朝不保夕,有才之人不愿为官,但征召不为也被杀。
甚至洪武后期百官不少人上朝前甚至要写好遗书,生怕自己回不来。
朱元璋到后期将死之际估计也是醒悟自己杀人太多,于是废黜锦衣卫,令后世子孙不可再如他这般杀人。
邓愈看向朱标说道,“太子殿下,你身为监国,摄政本就是你的权力!你不能因为害怕做错,就不去做啊。
陛下也不是生来就会处理朝政的,你要执掌大权,做错了不可怕,只要虚心纳谏就好,可怕的是不敢做。
当然了,如果你和某个人一样听不进劝,民间的起义那么多,未尝不会有一场起义会成功,取代大明。
到时候,我们这些人不是亡国之臣,殿下你反倒是亡国之君了,殿下,不要自谦,你是监国,摄政是你的权力。”
朱标看向邓愈,咬牙切齿。
你丫的能不能不要在这里拱火了!
刘伯温轻咳一声,“太子殿下,卫国公所言甚是,民间对陛下执政的能力已经颇有微词了,眼下您站出来摄政,也是对民间的一个交代,安定民心!”
“陛下,臣也认为可以让太子摄政,就算您不让他节制天下兵马,也得复他东宫六率才是。”
“臣附议!东宫六率一共六万人,不过唐太宗给李承乾的东宫六率好像削减成了一万人,陛下您应该不会这么防备太子吧?毕竟太子没有野心的。”
“是啊,只要您驾崩了,太子就可以继位,太子压根不需要窥测神器的,您也不需要防备他,就复完整的东宫六率吧。”
“是啊,太子如果不学着掌兵权,来日登基如何能弹压诸王?总不能向您一样靠收义子来掌控兵权吧。”
“这天气也凉了,太子殿下您该加件衣服了啊。”
“太子监国也学习这么多天了,陛下您也该放权了,退居幕后教导太子,臣等一定会尽心竭力辅佐太子的。”
刘伯温这一开口,身后的浙东党就有不少人站出来,你一言我一语的,看似在为朱标说话,但没有一句不是在拱火。
就连这篇檄文,刘伯温都知道是哪来的。
这玩意儿出自李善长之手。
那天朱橚说李善长像司马懿,把李善长吓得当晚都没睡着觉。
所以李善长安排人传播了这篇檄文,并让刘伯温把它拿到朝堂上,最好是想办法撸掉朱标的监国之权。
现在吴王一党在朝堂上的目的就一个,那就是让老朱和朱标离心离德,最终把朱标拽下太子位。
吴王派系也想看看,在好大儿和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老朱到底选哪个。
朱标下来了,朱橚才能上去,而朱橚上去了,屠龙计划最关键的一步才开始实施。
屠龙计划,一切的铺垫都是为了屠龙这两个字。
这些浙东党的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完全没注意老朱那黑如煤炭的脸。
“胡相国,你是百官之首,这件事情你怎么看?”朱元璋冰冷的声音在朝堂上响起,众人也纷纷闭嘴。
老朱这是要开始反击了?
胡惟庸能当上相国,纵然有其他因素在里面,但不可否认的是胡惟庸有那个能力。
胡惟庸自然明白朱元璋是什么意思。
有些话,自己得替朱元璋说出来。
而朱元璋这一次没有理会朱标,很显然这次的处理方法要把朱标考虑进去。
胡惟庸深呼一口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陛下执掌万方,大明一京一十三省的江山社稷压在陛下的身上,陛下怎么可能一点儿错误都不犯呢?
而至于陛下制定的方针是错误的,那并不是陛下的错,那是臣等的错!天子有错,就是臣子辅国无能,臣身为相国,没能辅佐好陛下,难辞其咎。
至于陛下退位让贤,那更是荒谬,他们不知陛下之辛劳,可臣是看在眼里的,太子不通政务,陛下若退位让贤,谁能执掌乾坤,安定万民?
臣觉得,昔日陛下册太子为监国,臣没有考虑到太子没有处理政务的经验而劝谏陛下,导致陛下做出了这个错误的决定,臣要向陛下和天下告罪。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臣建议陛下撤去太子监国之权,待太子历练几年,再让他监国摄政,如此也是给天下人一个交代,陛下才是唯一能统御乾坤的人。”
胡惟庸大包大揽,把所有罪责全部揽到自己身上来了。
陛下你没错,是我这个相国没有辅佐好你,这都是我的错。
果然,在听到胡惟庸的话,朱元璋的脸色才终于好看了那么一丢丢,但也就好了那么一丢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