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看着毕自严和徐光启,心中暗叹。
“诸位爱卿,这套战略,一时半会儿还真说不清楚。”崇祯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在两位大臣脸上逡巡。
“银行眼下看着是个累赘,”崇祯站起身,踱步到窗前,望着远处的宫墙,“但等过几年,等到粮食丰收,百姓手中有了闲钱,商业繁荣起来,生意的门路突然宽了起来,钱好赚了,银行就能扶持民间商人了。”
毕自严和徐光启面面相觑,眼中闪过惊诧之色。朝廷放贷?这个想法实在太过惊世骇俗。徐光启的手指不自觉地绞在一起,眉头微蹙。
“陛下,这”毕自严欲言又止,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怎么,觉得不妥?”崇祯转过身,目光如炬。
毕自严垂下眼帘,斟酌着词句:“臣只是担心,若让商人借贷,恐怕”
“恐怕什么?”崇祯打断道,“恐怕他们还不上?还是恐怕朝廷的银子会打了水漂?”
徐光启见状,连忙打圆场:“陛下高瞻远瞩,此计若成,确实能助天下商贾一臂之力。”
崇祯眼中闪过一丝期待:“今年京城制造局要从银行贷款一百万两。”
此言一出,殿内气氛骤然一变。毕自严和徐光启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腰背,就连陈子龙也露出了惊讶之色。
“朕打算扩建京城制造局。”崇祯的声音沉稳有力,“让曹化淳在十个州府开设分局。徐爱卿,你们那边也要做好扩张准备。”
徐光启连忙应下,额头的汗珠更密了。
崇祯走到案前,展开一张图纸:“从原料到运输,全都要提升规模。年底前,香皂要达到每日十万盒,香水一万支,卫生纸和牙膏各五万。另外要建五个织布厂。”
他的手指在图纸上划过:“让宋应星去北直隶收购田地,种植桑树和麻,供给纱布厂用。民间也可以卖给我们。”
徐光启听得心惊肉跳,手心渗出汗水。这规模,简直骇人听闻!光是香皂,一年就能生产三千多万盒。按每人一年用三盒算,能供应近千万人使用。再加上其他物品,光是利润就能有三百万两!
而且这还只是开始。
崇祯转向陈子龙,目光灼灼:“你去组建一个投资部,找些有商业经验的年轻人,制定银行投资规划,专门投资有潜力的商人。”
陈子龙眼前一亮,立刻领会了圣意。银行收了这么多存款,总要想办法生钱。放贷收息,既能赚钱,又能给存户分红。
“臣遵旨!”陈子龙躬身应道。
“开始时要稳妥些,先找些有背景的商家。”崇祯叮嘱道,“具体玩法就交给你来决定,做好了给朕过目。”
“是!”陈子龙应下,却又犹豫片刻,“陛下,臣有个建议。”
“说。”
“可以将部分事务交给民间去做。”陈子龙小心翼翼地提议。
崇祯站起身来,负手而立,微微摇头:“时机未到。”
殿外传来更漏的声响,提醒着时间的流逝。
“今日就到这里,取钱的事按规矩办。”崇祯挥了挥手。
三位大臣告退后,崇祯带着侍卫走在回宫的路上,他的思绪纷飞。
现在只能从轻工业做起,重工业还需要时日。但银行,必须牢牢抓在手里。这是大明最重要的战略。
军事、人文、经济、创新领域,这四大支柱若能建成,大明必将屹立于世界之巅。就像银钞,看似只是一张纸,却能成为连接天下的纽带。
寒风凛冽的京城城里,一个关于大明国库银行的流言正在四处蔓延。街头巷尾,茶馆酒肆,处处都能听到人们的议论声。
“这银行怕是撑不过年关了。”一家老字号茶馆里,一个身着绸缎的商人端着茶盏,摇头晃脑地说道。他面前的茶水已经凉了,却浑然不觉。
“可不是么!”旁边的茶客放下手中点心,凑近了些,“我听说这银行不但不收管理费,还要给利息,这不是胡闹吗?”
“依我看啊,”又一个商人压低了声音,神神秘秘地说,“这就是朝廷想出来的新法子,想割咱们这些商人的韭菜。”
茶客们你一言我一语,没有一个人看好这个新生的银行。茶馆里烟雾缭绕,掌柜的站在柜台后面,一边擦着茶碗,一边竖着耳朵听着这些议论。
“我家祖上就是做钱庄的,”一个穿着绸缎长衫的中年人插话道,他的面容透着几分世故,“历朝历代,但凡朝廷搞什么纸币,后面必定是一地鸡毛。”
“就是就是,”另一个茶客连连点头,“从汉武帝到大宋的交子,再到咱们大明开国之初的银钞,哪一次不是坑得百姓叫苦连天?”
茶馆外的街道上,行人匆匆,寒风卷着落叶在地上打着旋。几个挑着担子的小贩艰难地在风中前行,叫卖声被风吹得断断续续。
而此时的朝堂上,大臣们的想法也并无二致。
内阁次辅钱龙锡的府邸里,几位同僚正凑在一起私下议论此事。书房里烧着上等的炭火,驱散了些许寒意。
“这银行违背常理,必定难以为继。”钱龙锡坐在太师椅上,眉头紧锁。案几上的茶水已经凉了,却无人在意。
韩爌捋着花白的胡须,一脸忧虑:“钱庄的道理千百年来都没变过,这银行怕是活不过半年。”他说这话时,目光透过窗户望向远处,仿佛在思索着什么。
“确实如此,”成基命附和道,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这位年轻的皇帝,对商业的热情倒是不小。”
然而就在众人都认定银行必定失败的时候,一个消息如同惊雷般在京城城炸开。
“李员外从银行取钱了!”一个小厮气喘吁吁地跑进茶馆,大声嚷嚷着。
茶客们顿时围了上来:“当真?”
“千真万确!”小厮抹了把额头的汗,“不光取回了本金,还真的拿到了利息!”
“这不可能!”有人惊呼。
“张员外也是,”又一个人插话道,“存了十万两,这不,刚才在银行门口,当着众人的面领了三百两的利息!”
这个消息如同长了翅膀,很快传遍大街小巷。所有人都震惊不已,议论声此起彼伏。
在一家面馆里,崇祯正和张嫣坐在角落里,面前摆着两碗他自创的炸酱面。面馆里烟火气十足,香气四溢,却掩盖不住外面传来的喧哗声。
“陛下,”张嫣小心翼翼地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说,“您听到了吗?外面都在传银行的事。”她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崇祯嘴角微扬,继续专注地搅动着面前的面条:“传得好啊。”他的语气轻松,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一切。
面馆外的街道上,行人越来越多。有人专门跑到银行门口去看热闹,想亲眼见证这件不可思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