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予欢想到刚才那个男人,下意识地摸了摸发烫的耳垂,“没没什么关系啊,就见过两面。”
“见过两面?”苏芸忍不住叫出声,眼中闪着八卦的光芒,“这可是楚楚总,宁城最神秘的贵公子。你知道有多少名媛想方设法接近他吗?连个面都见不到。”
她压低声音,神神秘秘道:“听说去年的慈善晚宴上,有个千金小姐特意准备了一首古筝独奏想引起他的注意,结果人家全程都在看手机处理公务,连个眼神都没给。”
沈予欢微微蹙眉,“这样未免太失礼了。”
“所以我才觉得奇怪啊。”苏芸意味深长地看着她,“他今天不仅主动和你说话,还邀请你去看非遗展,这可不是普通的待遇。”
二人走进展厅,里面很是热闹,各色展品琳琅满目。古朴的木雕、精美的刺绣、灵动的书画,无一不在诉说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走了没几步便看见一群人围在书法展示区,发出阵阵惊叹声。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交织着低声的议论和赞叹。
沈予欢踮着脚尖往里瞧,丝绸旗袍的窸窣声中,只见人群中央,一位身着淡紫色旗袍的年轻女子正执笔书写。她的动作优雅从容,举手投足间透着世家小姐的矜持。
“好字!”
“这楷书写得真是一丝不苟。”
“年纪轻轻就有这般功底,实在难得。”
周围的赞美声此起彼伏。沈予欢终于挤到前排,看清了那幅正在完成的楷书作品。展台上的宣纸洁白如雪,墨迹清晰可见,一笔一画都透着严谨。
笔画工整,结构严谨,一看就是经过系统训练的手笔。只是这字写得太过规矩,反倒少了几分灵气。沈予欢不由得想起小太子曾经对她说过的话:“字如其人,过于拘泥规矩,反而失了本真。”
“这位是韩雅芸小姐,”身旁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男子低声解释,“她可是书香门第出身,从小就跟着名家学习书法。听说她爷爷就是著名的书法家韩问元。”
“原来是韩家的小姐。”人群中有人恍然大悟,“难怪这般功底。”
沈予欢微微点头。难怪这字迹透着一股子书院气息,规规矩矩的,连笔画的收放都像是照着范本临摹的一般。她的目光落在韩雅芸身上,注意到对方写字时那种刻意端正的姿态。
“芸芸,你的字比这个要好看多了。”沈予欢转头对闺蜜说。苏芸今天穿了件简单的米色连衣裙,衬得她整个人清爽干练。
苏芸笑着摇头,发丝轻轻晃动:“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人家韩雅芸可是正儿八八学过的,我那点三脚猫功夫哪能比。再说了,我也就是为了工作需要才学的。”
“我说真的,”沈予欢认真道,“你写的字虽然不像她那么规整,但是更有韵味。就像你这个人一样,率真自然。”
苏芸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耳根微微泛红:“还不是当初为了在公司站稳脚跟,硬是把书法捡起来了。说起来还要谢谢你,要不是你介绍我去学习”
“那都是你自己努力。”沈予欢打断她的话,目光扫过展厅角落的公告栏,“对了,你也写一幅呗,我看这里好像在搞什么书法评选。”
“你也来写一个。”苏芸拉着沈予欢的手臂,眼睛亮晶晶的。
沈予欢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一步:“我就算了吧”她有些犹豫。自从离职后,她的字迹确实比从前随性了许多。虽说小太子总是委婉地表示她需要多练习,但她觉得自己现在的字更有个性。
“来都来了,写着玩呗。”苏芸不由分说地拉着她走向展台,“反正又不是什么正式比赛。”
韩雅芸见到两人走近,放下手中的毛笔,嘴角挂着得体的微笑:“二位也要参加评选吗?”她的目光在沈予欢简单的休闲装和苏芸的连衣裙上扫过,“今天的评委可是严墨轩老师,他对书法要求很严格的。”
那语气里隐隐带着一丝优越感,就像高高在上的贵族俯视平民一般。
“严老师?”苏芸眼睛一亮,语气中带着惊喜,“是那位严墨轩大师?他不是很少出面点评的吗?”
“正是,”一旁的金丝眼镜男子接话,“这次能请到严老师,还是托了韩家的福。”
韩雅芸温声细语地说:“我是担心二位没有经过专业指导,可能会不太适应严老师的严格标准。毕竟书法这门艺术,讲究的是根基。”
她说这话时,目光若有若无地瞥向沈予欢的手,似乎在暗示某些人的书法水平配不上这样的场合。
沈予欢听出了话里的轻视,嘴角勾起一抹笑意:韩小姐说得对,我们确实没有名师指点。不过书法这东西,贵在真性情,未必非要循规蹈矩。”
她说着,伸手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毛笔。笔杆温润,触手生凉。沈予欢略一沉思,便提笔沾墨,在洁白的宣纸上挥毫泼墨。
笔锋游走间,自有一番洒脱意趣。她的字不似韩雅芸那般规整,却带着独特的韵味。有如行云流水,又似清风拂面。每一笔都是随心所欲,却又暗含章法。
“好字!”人群中有人惊呼,“这字里有灵气!”
韩雅芸的脸色微变,端庄的面具出现了一丝裂痕。她死死盯着沈予欢写下的每一个字,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嫉妒。
沈予欢和苏芸写完后不再停留,继续往展厅前走去。
二人来到墨韵展区,这里参观的大多是些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专注地凝视着展柜,眼中闪烁着对传统文化的热忱。展厅里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古色古香的装潢相得益彰。
沈予欢站在人群边缘,目光落在玻璃展柜里陈列的各色文房用品上。古朴的玄砚上雕刻着精美的纹路,砚台表面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镜;乌黑发亮的墨条整齐排列,散发着若有若无的松香;各式各样的毛笔静静躺在红木托盘中,兔毫、狼毫、羊毫各具特色;宣纸堆叠如雪,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晕。
旁边的大屏幕正在循环播放制作工艺的视频。从选料到成品,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匠人的智慧。画面中,老匠人们专注地挑选兔毛,手指在毛尖间轻轻拨动,仿佛在抚摸最珍贵的宝物。
“妈妈,你看那个爷爷在做毛笔,好厉害!”一个稚嫩的声音传来,打破了展厅里的宁静。
沈予欢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约莫六七岁的小男孩正拉着母亲的手,兴奋地指着屏幕。男孩穿着一件天蓝色的小西装,黑亮的眼睛里满是好奇。
“我也想学写毛笔字,可以吗?”小男孩仰着头问道,脸上写满了期待。
年轻的母亲温柔地揉了揉儿子的头发,“当然可以,不过要先答应妈妈,一定要认真学习哦。”
“嗯!”小男孩用力点头,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看着母子俩向书法教室走去的背影,沈予欢不禁陷入沉思。这些看似普通的文房四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传承,正是通过这样一代代人的热爱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