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天,又到了拎着山货去供销社的时间。周芸和林媛拎着大包小包上了驴车没多久
一个大娘用胳膊肘轻轻戳了戳林媛。“诶,你们快看,那不是你大姑姐来了吗?”
林媛顺着大娘指的方向望去,只见钱家大女儿钱霁正骑着自行车从小路上经过。她身着一件深蓝色的确良衬衫,下身是一条黑色长裤,整个人看起来干练利落。林媛冲着钱霁露出一个友好的微笑。
钱霁神色淡漠,只是微微点头示意,随即便骑着车往家里去,留下一串清脆的铃声在晨风中回荡。钱家大姐在公社当干部,丈夫在部队也是干部。那是远近出名的能干姑娘。
车上的大娘们顿时来了兴致,七嘴八舌地打听起来。她们的声音此起彼伏,像是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
“这是怎么回事啊?你大姑一大早就跑回来做什么?”
“我听说昨天你家吵架了,这事儿是真的吗?”
“就是就是,你大姑姐该不会是特意为这事回来的吧?”
林媛看着这些八卦的大娘们,嘴角不自觉地勾起一抹笑意。在这个消息闭塞的年代,村里人对八卦的热情简直可以用如火如荼来形容。谁家有点风吹草动,不出半天就能传遍整个村子。
她稍作思索,决定顺水推舟说几句。与其让她们胡乱猜测,不如由她来引导舆论走向。
“是有点事。”林媛压低声音,故作神秘地说道,“主要是为了老五彩礼的事。”
“多少钱啊?”有人迫不及待地追问。
“一百八十八。”林媛轻描淡写地说出这个数字。
“啊?”车上的大娘们齐声惊呼,“这么多?”
“这不是去抢吗?现在谁家彩礼要这么多?”
“就是啊,我闺女去年结婚才要了三十块钱呢!”
林媛看着她们震惊的表情,心里暗暗得意。这个数字的杀伤力果然不小,足以在村里掀起一场风暴。
大娘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话题从彩礼延伸到了柳知青,又转到了钱玉芝身上。林媛默默听着,发现村里人对钱老太的称呼悄然发生了变化。以前人们管她叫“钱老抠”,现在都亲切地喊“芝芝婶”了。
到了县城,林媛和周芸先去国营饭店买了包子。两人边走边吃,远离了村里人的视线,说话也随意了许多。
周芸咬了一口热气腾腾的包子,忽然压低声音问道:“你真的甘心把钱都给她?”
林媛嘴角扬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当然不甘心。书里写得明明白白,她爹娘本来只要八十八,后来那一百块还是她自己留下的。”
两人在县城逛了一圈,买了饺子和馒头,还特意买了包蜜糖饼。周芸提议去百货超市看看,林媛欣然同意。
百货超市里人来人往,柜台前挤满了人。林媛和周芸在布料区转了一圈,又去看了看搪瓷制品。周芸看中了一个蓝底白花的搪瓷杯,林媛二话不说就买了下来送给她。
“这是谢谢你陪我来县城。”林媛笑着说。
周芸爱不释手地摩挲着杯子,眼中闪烁着欢喜的光芒。
回村时,她们先去找老杨,把馒头给他送去。老杨正蹲在院子里抽烟,看到她们来,忙把烟掐灭。
“昨晚你家老六借我的车出去了,”老杨吐出一口烟圈,意味深长地说,“八成是跑你大姑那儿去了。”
林媛点头表示明白。她太了解钱霁的性格了,在原著里这可是个能压得住柳玉婷和钱家老两口的人物。
回到家,林媛就见识了钱家大姐钱霁的功力。
“有这么当爹娘,这么当儿子的吗?”堂屋里钱霁的声音又冷静又愤怒,“自己要娶媳妇,只知道掏爹娘老本,爹娘也不想出钱,就知道让其他儿子帮村!都是糊涂虫,行了,找队长来,分家吧!”
林媛和周芸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兴奋。这位大姑姐,骂得实在太解气了。
很快,钱默去请了生产队队长来。分家的过程异常繁琐,从筷子碗盆到粮食油料,事无巨细都要分清。生产队队长坐在堂屋正中间,手里拿着一支铅笔,认真地记录着每一项。
钱老汉老两口坐在一旁,脸色阴沉得可以滴出水来。钱霁则站在钱默身边,寸步不离地盯着分家过程。
“这口铁锅是我结婚时带来的,得归我。”钱老太突然开口。
“你陪嫁的那口老锅都用了二十多年了,早换新的了。”钱霁冷笑一声,“您老人家还真会算计。”
林媛听得昏昏欲睡,直到谈到养老问题,她才打起精神。这可是关系到她和钱默未来生活的大事。
“老人以后跟谁住?”生产队队长问道。
“当然是跟老三住。”钱老汉立刻说道。
“凭什么?”钱霁冷声道,“老三一家照顾两个老人,这不公平。几个儿子应该轮流赡养。”
争论持续了很久,最终在生产队队长的调解下,达成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老两口带着公中的钱,跟着老五和柳知青一起过,老六在省城上学有补助,不够爹娘养着,直到工作。等老两口干不动了,儿子加女儿按比例出钱出粮。
“姐妹,我跟你才是真心搭。”周芸笑着说,眼里闪着狡黠的光。
“那是自然,我跟她们都是客套。”林媛笑着回应。
“那钱默呢?”周芸眨着眼睛问道。
“我跟他就是纯洁的睡觉关系!”林媛举手发誓,脸上带着俏皮的笑容。
心情大好的林媛一边哼着小曲一边煎饺子,竟然还煎煳了几个。但钱默却吃得津津有味,仿佛这些煎煳的饺子是什么山珍海味似的。
“就这么分完了?”林媛还有点恍惚,看着眼前这个狼吞虎咽的男人。
“嗯,我已经跟生产队队长说好了盖房子的地方。”钱默含糊不清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