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管家会做账吗?”祁云熙垂眸玩味的看着茶杯上面漂浮旋转的茶叶。
祁府大大小小的事情基本上都是鹿文笙在全权负责,就连王府的账单都是鹿文笙亲力亲为,所以能展示祁府仆人能力的并不多,这也是细作很难能在祁府拿到有效消息的原因。
“会一些。”王康点头。
“很好,”祁云熙让轻舟把这段时间的进帐和出账记录全部放在了桌子上:“开始吧。”
王康一愣,没明白是什么情况:“什么?”
祁云熙抬眸望着他:“什么什么?做账,就在这,我看着你做。”
压迫感十足,王康赶紧过来。
强烈的视线让王康大汗淋淋,不单是祁云熙的视线,还有轻舟那不怀好意的眼神。
他在祁家做了近十年,对轻舟的身份也有所猜测,甚至也打听过长达几年,轻舟很有可能是祁府在墨县的眼线,他这样猜测着,却无法证实,但是他现在觉得自己的猜测也许是正确的。
她知道他是细作了吧?祁县令知道了吗?夫人知道了吗?他眼前的祁云熙知道了吗?她到底有没有告诉其他人,还是说祁云熙现在所做的事,只是单纯的缺人手,希望他能帮上忙?
他应该没有暴露吧?他反而能顺着帮着祁云熙理账知道更多情报?
祁云熙要是知道王康的想法恐怕要笑出声来,又怂又勇的人她可并不多见。
笔头微微颤抖着,王康一边侥幸自己没有暴露一边忐忑不安的认真做着账。
所幸账单并不多,在祁云熙快睡过去的上一秒就结束了。
账单明细还算得上清晰,她在轻舟嘴里了解过王康在祁府这些年的作为,虽然能力算不上出众,但是对于祁云熙来说勉强能用,自己下属都这样,身为上司的王玄的能力应该会更让她满意吧?
第二天辰时(7:00——9:00)
县衙来捐田的人并不多,祁云熙来的时候,总共才收了不到两百亩,百姓对祁讼的信任居然只值这点。
“明明全部都是好处,而且现在大旱,田地都成了荒地,根本就没有耕种粮食的可能,我要是他们,把荒地给县衙又何妨?说不定将来能换取一笔意外之财呢!”祁放怎么想都想不通。
这确实是一笔很好的利益,祁云熙知道缺什么:“刘三信哥哥吗?”
“信啊,我跟他十几年的兄弟了!”
“那他来捐田了嘛?”
“没有。”
“那来捐田的这两百亩田的人,你知道有什么共同点吗?”
祁放摇摇头,他看到的只是数据和名字,并不知道捐田的人是什么时候捐的,怎么捐的。
“他们都是在爹爹单独请来大堂的人。”
这些人有的捐了零碎的碎银,有的拿出种不了粮食的田地来搪塞祁讼,所以共同点很明确,就是没有公开性,也都不是靠天吃饭的农民,如果在墨县混不好了,他们大可以拿上自己的家当在别的地方混的风生水起,田地只不过是逃荒时一并丢弃的家产而已,大不了种上土地了还会分他们一杯羹。
农民之所以不敢捐田是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祁云熙给出的好处犹如天上的馅饼,他们在怀疑是否有毒的同时,也蠢蠢欲动,只要发现这饼是香甜的,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哄抢的。
“所以他们都不是农民!”祁放恍然大悟,他也想到了办法:“我去找刘三,让他带着刘家村的人。”
“哥哥。”祁云熙叫住祁放,就连刘三也不愿意站出来,祁云熙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
她抽出桌子上对招工的宣传单递给祁放:“让他们也考虑一下这个吧,如果他们都很配合,之后我们会待他们不薄的。对了,把我的高级仆人叫回来吧,我有个更好的工作需要他。”
祁云熙一直有建设墨县的思路,脱贫自然也是建设的一环,墨县管辖着十六个村,最贫穷的就是刘家村的人,如果能把刘家村的经济带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那墨县的经济会像洪水猛兽一样增长。
祁放来到刘家村的时候,刘三跟自己的几个堂哥在院子里劈着竹子,其中还有祁云熙的高级仆从宋宇,他看起来并不适应这里的工作,自打祁云熙把他安排到了这后,刘三带着他砍竹子砍到了亥时(21:00——23:00)浑身疲惫的睡下后,又在寅时(3:00——5:00)被叫起来继续砍竹子。
他浑身酸痛极其不适应,见到祁放的时候犹如看到了救星,丢下斧子就迎了上去:“祁少爷!”
“啊,我不是找你的,你继续砍你的。”祁放毫不留情的:“刘三,咱们能谈谈吗?”
捐田这个事刘三带着人去了的,村里也有人对招工这件事蠢蠢欲动,但是全部都被刘家村的村长恩下来了,不为别的,今年大旱,墨县晒死的那几个人里,刘家村占了一大半!还有田地,现在所有人都处在观望的状态。
刘三被村长单独找去谈过话,千叮咛万嘱咐他,不要主动做那个头鸟,乡绅派人跟每一个村子的村长都说过了,但凡有一个人参加,乡绅们开的店都不会卖给同他一个村的人的。
就算是刘三有这个心,也不能连累整个刘家村的人啊,他讪讪的道:“祁少爷,进来喝水。”
“不用,我就是像跟你谈谈田的事。”祁放道。
越是这样说,刘三越不好意思,祁放总是带着他赚钱,如今乡绅县衙对立,夹着他们这些老百姓难做:“我就跟您直说了吧,田我是愿意捐的,招工我也是愿意去的。但是那些掌柜都说了,捐田招工的他们都不会卖给同村的人,我要是去了,我们刘家村连生活和吃食都成了问题。”
乡绅和县衙是对立面这事,祁放早就有预料,他想了想问:“那我要是让你们刘家村全部都捐田,男人都招工,满足全家包吃住的条件,那县衙就可以直接把你们整个村都养上了,还能顺利抵过大旱,之后也不用逃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