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说笑着离开了灯谜摊,随着人流来到了小镇中最为热闹的所在。只见此处搭着一座高台,台下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高台之上,布置得典雅精致,四周悬挂着红色的帷幔,随风轻轻飘动。台上摆放着几张桌椅,笔墨纸砚一应俱全,显然是一场诗会即将在此举行。
周桐察觉到身旁的徐巧眼中闪烁着兴致勃勃的光芒,再看欧阳羽,也是一脸饶有兴趣的神情。他心中不禁暗自感叹,这可真是一群文化人啊,不过这小镇竟能举办如此诗会,着实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向旁人打听后才知晓,这场诗会乃是一位王爷举办的。这位王爷素来喜好诗文,如今正在附近隐居,恰逢元宵佳节,便想借此机会与民同乐,也为众多文人雅士提供一个交流切磋的平台。
因而这诗会吸引了附近众多才子佳人前来,一时间,台上才子们意气风发,台下小姐们笑语盈盈。
周桐表示,再来两光头主持。
倒真有几分古代版 “非诚勿扰” 的意思,只是这 “相亲” 的媒介换成了诗文。
诗会的规则是,众人需以元宵节为主题创作一首诗,写好后放入一旁的篮子里,由专人呈递给王爷和他的幕僚们品鉴。若有诗作得到他们的赏识,便会被挑选出来,在台上朗诵给台下众人欣赏。
周桐见徐巧跃跃欲试的模样,哎,文化人,真可怕。
便提出来大家一起比试比试。说罢,他向旁人要了四张纸,分发给欧阳羽、老王和徐巧。
徐巧接过纸后,微微仰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思索的神色,片刻后,她便提起笔,蘸了蘸墨,开始书写起来。只见她的笔触轻盈流畅,字迹娟秀工整,显然是胸有成竹。
欧阳羽则不紧不慢地转动着轮椅,来到桌前,他神色从容淡定,双手轻轻抚平纸张,目光凝视着远方,似乎在脑海中构思着诗句的韵律与意境。过了一会儿,他才缓缓拿起笔,一笔一划地书写起来,笔下的字迹刚劲有力,透露出一种沉稳大气的风范。
老王挠了挠头,有些憨厚地笑了笑,看着手中的纸,似乎觉得有些为难。但在周桐鼓励的眼神下,他也拿起笔,皱着眉头苦思冥想,时不时在纸上比划着,那认真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
周桐站在一旁,眉头紧锁,心中暗自叫苦:这可如何是好?好像自己平日里积累的那些小词库里面,没有多少专门描写灯的诗句啊,这下可真是要命了。他着急地挠了挠头,眼神四处乱瞟,试图从周围的热闹场景中获取一些灵感,却发现大脑依旧一片空白。
就在他心急如焚之时,不经意间看到了带着面纱的徐巧。此时的徐巧,也恰好注意到了周桐的窘迫,她朝着周桐甜甜一笑。这一笑,宛如春日里盛开的繁花,在周围五彩斑斓的花灯和熙熙攘攘的人流映衬下,显得出奇的美丽动人。周桐一下子就看呆了,脑海中瞬间闪过一首诗,犹如一道灵光乍现。他来不及多想。
他深吸一口气,急忙提起笔,尽管心急如焚,但手中的笔却并未慌乱。每一笔每一划,他都倾注了十二分的专注,力求工整清晰,毕竟这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他对眼前美好之人与景的深情描摹,他怎舍得因字迹潦草而辱没了这份心意。墨汁在纸上晕染开来,仿佛他心底那抑制不住的情愫在蔓延。他的眼神紧紧锁住纸面,时而微微皱眉思索着用词的精准,时而嘴角上扬,似是对脑海中浮现的诗句颇为满意。周围的喧嚣仿佛被一层无形的屏障隔绝在外。
没多久,周桐先完成,他工工整整地写上署名,带着一丝期待与紧张,将自己的诗句轻轻放入篮中。接着是老王,老王挠挠头,憨厚地笑着把自己的诗作也递了过去。随后是徐巧和欧阳羽,徐巧放下诗时,面纱后的眼睛里闪烁着一丝自信的光芒,而欧阳羽则神色平静,似乎对自己的作品胸有成竹。
终于,时间到了,几篮子满满的诗句被侍从们小心翼翼地送了上去。
台子上,端坐着此次诗会的主办者王爷沈太白。他身着一袭月白色锦袍,领口与袖口绣着精致的金色云纹,腰间束着一条深蓝色的玉带,玉佩垂下,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晃动,更添几分儒雅之气。他面容清俊,剑眉斜飞入鬓,双眸深邃有神,仿佛能洞悉世间万物。此刻,他正微微皱着眉头,手中拿着一叠诗作,眼中流露出些许失望之色。周围的幕僚们也在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显然对这些诗作不太满意,大多都是些平庸的打油诗,难以入得了他们这些文人雅士的法眼。
然而,沈太白的目光突然一亮,他从中挑出了一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欣赏的笑容。幕僚们见状,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这时,一位幕僚突然惊呼一声,快步走到沈太白身边,递上一首诗,脸上满是惊叹之色。沈太白接过诗,只看了一眼,眼中便闪过一抹惊艳。他仔细端详着诗作,越看越满意,目光移到署名处,微微点头,似乎对这个名字颇为赞赏。
接着,沈太白又看到了一首打油诗,那直白质朴的语句让他不由得笑得合不拢嘴。不过,也许是被诗中的那份纯真所打动,他竟也把这一首放入了要朗诵的盒子里。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老王跑去买了些小吃回来,分给周桐、欧阳羽和徐巧。几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美食,一边开心地讨论着刚才的诗作。周桐时不时地看向徐巧,眼中满是温柔,还轻声地和她分享着自己对诗歌的见解,逗得徐巧不时掩嘴轻笑。欧阳羽则在一旁微笑着倾听,偶尔也插上几句精辟的评论,气氛轻松愉悦。
而在沈太白那边,他正暗自感叹这小镇果然是卧虎藏龙,人才辈出。突然,一位幕僚激动地大叫起来:“妙!妙不可言!” 声音中充满了兴奋与震撼。
其他幕僚纷纷投来嘲笑的目光,笑他没见过世面。然而,当他们看到那首诗时,有的瞬间沉默了,有的也忍不住跟着惊呼起来。
沈太白急忙拿过诗,仔细端详。只见诗的前几句文采斐然,用词精妙,将元宵佳节的热闹与祥和描绘得细腻入微,他不禁连连点头。当他的目光移到最后一句时,声音竟然微微颤抖起来,再次脱口而出:“妙!”
一番仔细的研读与热烈的讨论之后,沈太白和幕僚们终于确定了下来前五名的诗作。侍从们按照指示,将这五首诗依次排好,准备向台下的众人揭晓这元宵诗会的佼佼者。
此时,台下的众人也都翘首以盼,纷纷猜测着究竟是哪些佳作能够脱颖而出。周桐等人也停下了交谈,将目光投向高台之上,心中既期待又有些紧张,不知道自己的诗作是否能有幸上榜。
这时,一位身着蓝色长袍的侍从走上台来,向众人作揖行礼后,清了清嗓子说道:“各位乡亲父老,今日这元宵诗会可谓是精彩纷呈,佳作频出。王爷与幕僚们经过审慎评定,选出了前五名的诗作,这前五名自当有丰厚奖励。不过嘛,今日还有一首别具一格的打油诗,王爷念其质朴有趣,特也给予一份特别的奖赏。” 说罢,他拿起那张写着打油诗的纸,脸上露出一丝忍俊不禁的神情,开始念道:
元宵花灯真热闹,红的绿的到处飘。
我来凑个小热闹,写首小诗把节闹。
灯儿亮,人儿笑,吃个元宵乐逍遥。
文采不好莫见笑,图个开心最重要!
侍从一念完,台下众人顿时哄堂大笑。周桐和徐巧笑得前仰后合,连欧阳羽也笑了起来。
这诗直白得可爱,把这元宵佳节的热闹和众人的心思都简单明了地写了出来,虽然没有什么高深的辞藻和华丽的修饰,却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让人听着就觉得喜庆欢乐。
“下面,有请这位打油诗的创作者上台领取奖励!” 侍从高声喊道。
老王听到后先是一愣,随即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脸上泛起红晕。
周桐忍不住笑了:“哎呦,原来是我的老王写的啊,哈哈哈哈,快快快,赶紧上台啊!”
在周桐等人的鼓励下,老王终于是站起身来,整了整衣衫,在众人善意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中,略显局促地走上高台。
沈太白看着上台的老王,眼中满是笑意,他站起身来,亲自将一份精美的礼品递到老王手中,说道:“这位兄台,你的诗虽然不像其他诗作那般文采斐然,但贵在情真意切,直白质朴,倒也为这诗会增添了不少别样的乐趣。这是你应得的奖励。”
老王接过礼物,连连向沈太白道谢,又向台下众人拱手作揖,那憨厚老实的模样让众人笑声不断,台下气氛愈发欢快热烈。
接着,侍从拿起第四名的诗作,清了清嗓子开始念起来:
玉宇澄明夜色嘉,元宵灯火绽芳华。
星桥火树连霄汉,绣户珠帘映绮霞。
狮舞龙腾欢巷陌,弦歌管乐绕千家。
姮娥应妒人间景,遥洒清辉照瑞花。
这诗句用词柔和,意境优美,仿佛将人带入了一个静谧而美好的元宵夜之境。台下众人听得连连点头,发出阵阵赞叹之声。只见一位身着淡粉色罗裙的清秀女子莲步轻移上台,她面容姣好,眉如远黛,目含秋水,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文雅之气。
沈太白笑着将一份装着文房四宝的礼盒递给她,说道:“姑娘才情出众,这文房四宝便赠予姑娘,望姑娘日后能写出更多佳作。” 女子微微欠身行礼,轻声说道:“多谢王爷赏赐。” 随后,在众人的注视下,优雅地走下台去。
此时,周桐注意到徐巧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失落,便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道:“巧儿,别着急,说不定下一个就是你呢。” 徐巧微微摇头,笑着说:“没事,桐哥哥,能参与其中,我已经很开心了。”
侍从又展开第三名的作品,这次是一首词
瑞彩华灯明彻夜,元宵嘉景融融。龙狮腾跃巷衢中。弦歌传四野,笑语荡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