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89章 海运码头
杜阿银愣了一下,不过立刻回醒过来道:“这劳子东西,我咋看得懂,只不过看这些弯弯曲曲的线条挺好玩的,与我平常见着的花样完全不同。”
杜阿银觉得自己这句话可是很有笑点的,但没听到齐富、程瞎子和葛辉的笑声,她低头一看,自己的手指在地图上,正往邺州东面海边的一个码头方向划过去。
齐富忽问:“你看那与别处有啥不一样?”
“只觉得这个符号与别外不同。”
“这是个海运码头。”
“居然有可以在海上航行的船只?”杜阿银有些吃惊,要知道这个年代明摆落后,能造出在江河上行走的大船,就已然不得了了,居然还能造出海船。
齐富好一会儿才道:“你果然知道海?”
“我?我哪知道海,我连陵川县城都没出去过,好像在哪儿听过。”杜阿银说到这儿,一拍腿道,“灶上还炖了东西,我差点忘了,别给我把肉烧糊了。”
杜阿银溜回灶房,可能日子平顺,她是越来越大意了,经常在齐富和程瞎子面前露出破绽,而这两人,齐富好像不是一个看义庄的那么鼠目寸光,程瞎子也不只是个装神弄鬼骗人钱财的骗子。
杜阿银不得不在心里提醒自己以后要警惕,警惕再警惕,但是警惕了,就无法和齐富、程瞎子商议将来何去何从的大事了。
听三人刚才那番话,如果周孙乙那支义军攻陷了焦州城,然后直奔邺州来了,首先就得攻打陵州城,因为陵州是邺州靠焦州最近的城池之一,而且无险可守。
再如果左县尹、丘师爷守不住城,大家就只能逃命了,而就以左县尹、丘师爷和他们征的这点守城兵,上次是运气好,北枭军被山里藏着的军队吓走了,这次怕就没这么好运气了。
而且杜阿银认为那次山里藏着的,应该不是一支 人数很多正规的军 队,只是一支 人数很少的拼凑军 队,否则为什么不趁北枭军退兵的时候,断他的后路,包抄他灭了他。
杜阿银只能求邺侯战无败绩的名声能镇住周孙乙,让他不敢轻易攻打邺州,周孙乙如果不攻打邺州,肯定就会攻打眉州,然后直杀向中州;但也不能高兴太早,西凉、北枭虎视眈眈那么久,不可能不趁机做乱,那他们的第一道屏障肯定就是邺州,到那时候,同样还是只能逃这一条路。
所以往北往西都是狼入虎口,唯一能逃的就是东面邺州,要避开北枭、西凉做乱,只能尽快逃到邺州的海边,如果那个码头真有齐富说的海船,还有可能坐船出海躲一躲,否则只能成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了。
如果要逃,自己节衣缩食积攒的那些粮食着实可惜了,杜阿银叹口气,但愿一家人躲过追杀后,还能回到陵川县来,那样藏的粮食就有可能是救命的粮了。
寻常老百姓,想多了也没用,明知道有一场屠杀在等着,但在屠杀到来之前的日子该怎么过还得怎么过。
所以杜阿银想得头疼,最终还是该做朝食做朝食,该安排暮食安排暮食,却见杜阿金乐滋滋地跑过来道:“妹子,杏花和大泉来了,拜年来了。”
杜阿银回过神来,见杜阿金用以往都没有的热情,带着杏花和大泉进了院子,杜阿银一拍腿,心里想真到那天,不是还有杏花和大泉那山里可以避避吗。杏花和大泉带了年礼,两坛酒、两块鹿肉、一篮子野鸟蛋、两包山板栗、两包干木耳。
杜阿银留两人吃了饭,又回了重礼,一条羊腿、两条腊猪肉、两只鸡、两袋黄豆子、两大包自己和妞儿蒸的高粱糕。
杜阿银知道杏花、大泉都是连夜要赶回去的,用过饭,也没过多挽留,便带着齐奕、小奇把杏花、大泉送到西城门。
转身往回走时,杜阿银总觉得有人跟着,她看了一眼小奇,小奇显然早就发现了,在一处拐弯的地方,示意杜阿银带着齐奕往一条偏僻的弄堂走,他在一个拐弯处躲了起来。
杜阿银带着齐奕走出不过二十步,小奇就跟着那人给抓住了,杜阿银起实还以为又是王二受王巧娘的指示来找自己算帐,算把杜阿栓掳到家里陪齐奕的帐,没想到小奇拖过来的人,自己压根不认识。
小奇把那人往地上一丢,杜阿银便问:“你是何人,我们又不识得你,你为何跟着我们?”
那人一骨碌想爬起来,小奇一抬脚把他踩了回去,那人被小奇一脚踩疼了,叫了一声才道:“谁,谁家规定这条路你们走得,我就走不得了?”
杜阿银觉得这人有像貌有几分眼熟,但一时又想不起在哪儿见过,瞧着眉清目秀的,虽然看她的眼神有点怪异,但绝对不登徒浪子的眼神,不知道是天冷还是胆怯,那人整个人都往衣服里缩,说完那番话,脖子一伸道:“难不成我讲的不对?”
那人一说完,立刻又把脖子缩了回去,跟个乌龟一般的性子,杜阿银知道他没说错,便道:“这路自然我走得,你也走得,既然你要走,就光明正大地走,总跟在人家后面,让人不生疑都不成。”
那人不服气,却没出声,杜阿银便道:“行了,小奇,既然不是跟着我们的,放了吧。”小奇才松开脚,给那人一个警告的眼神。
杜阿银带着齐奕和小奇离开,这次那人没再跟上了,杜阿银认为有可能是大家走了同一条路,小奇却撇了撇嘴,不过小奇一年三百六十五有三百六十天都难得说句话,撇完嘴,没说什么子丑寅卯。
没想到这条小弄堂走出去,居然是“杏春楼”,杜阿银赶紧要把齐奕和小奇两个带离这个污淖之地,却见齐富和一个双十年纪的年青男子从一辆马车下来。
那男子生得魁梧,比齐富还略高点,要知道齐富的个头已经不算矮的了,两人前后脚就进了“杏春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