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龙收回身子重新坐下道:“所谓忠诚只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
“人们对于忠诚或背叛的态度并不是由道德或感情决定的,而是由利益或诱惑决定的。”
“映雪姑娘,刚才我的话对你已经表示了诚意。你想好要什么,随时随地都可以来找我索取。”
“不管是金银珠宝,还是显赫的身份地位,我都不会与你讨价还价,反而会双手奉上,保证让你心满意足。”
映雪警惕道:“那三少爷想要我做什么?”
杨小龙露出笑容,“那要看你想从我这里具体得到什么,我才好待价而沽不是吗?”
“三少爷。”映雪试探性问道:“三少爷,您是不是对我有什么误会?还是听到了什么对我不利的传闻?”
杨小龙点到为止打住话题,拿起桌上信件道:“教坊司右韶舞是肖菱的哥哥,一会让大姗带你去找肖菱。”
“她会帮你安排好一切,到时保证让你动手时做到人不知鬼不觉。”
“另外我将那两名妖女一并交你指挥,她们两人的身手,你应该有所了解,绝对会是你最好的助手。”
映雪见对方不回答自己问题,点点头转身离开书房,大姗紧随其后也跟着离开,两人向账房走去。
莲花在一旁道:“少爷,您刚才的举动是不是太过轻率了,映雪姑娘是二少爷的亲信,万一她回京将今日的事跟二少爷讲起…”
“她是聪明人!”杨小龙嘿嘿笑道:“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要不然她就不配成为我二哥的左膀右臂。”
莲花很诚实的说道:“赎奴婢多嘴,我认为映雪姑娘不会轻易被判二少爷,您想收买她为己用恐怕很难,甚至没有任何希望。”
杨小龙微笑道:“是人就有弱点,要击破人性的弱点并为我所用。”
“首先需要识别和理解人性的常见弱点,然后通过策略和方法来利用这些弱点达到目标。”
“生而为人皆有欲望,谁都逃不过财、权、名、色、情。她作为猎户家女子,权对她而言无缘,色的话,你看她像是那种女子吗?”
“她为人冷静果断,情字根本困不住她,那么只剩下财和名这两样!”
“而我既不在乎门当户对,也不在乎金玉满堂,恰恰是最能满足她的需求的人,这一点她心中很清楚,你也应该很明白。
“反观我二哥,他喜欢权利,羡慕慕强,鄙视弱者,选夫人必然要家世显赫,要不然早就娶亲生子了,也不会拖到现在连亲都未定。”
莲花轻轻点头道:“少爷说的有理,可您怎么确认她想要的是身份地位,而且她刚才的态度并不像要答应您…”
杨小龙伸个懒腰道:“我原本不知,去年在苏州老宅花园荷花楼中,无意间听到婷玉与年霞飞闲聊才有所知晓。”
“所以刚才我故意试探对方,以便确认消息是否属实,顺便表明下自己对她很看重,我想她迟早会主动寻我摊牌。”
“人生如梦,变幻莫测。今日的你我,或许明日已不再是曾经的模样。”
“时光流转,唯有变化是永恒。人心在变化,唯有自己不变才能应万变。”
莲花道:“奴婢对少爷的心永远不会变,没有少爷,奴婢这辈子都是被人当做货物被人买来买去的戏子。”
“当奴婢年老色衰,恐怕也只有街头流浪,说不定哪天乞讨不到食物就只能等死的命运。”
“而少爷从不嫌弃奴婢身份,还教奴婢读书写字,甚至对奴婢信任有加。”
“奴婢真的无以为报,除了这副还能让您看上眼的身子外,再也没有可以报答您恩情之物了。”
杨小龙侧头含笑道:“莲花,少爷最喜欢你直来直去的性格,做事做人都替少爷着想。”
“其实少爷第一次见你,还真就是图你美色,想霸占你的你身体,后来发现你对本少爷很忠诚,所以才将书房重地交于你来打理。”
“以后你给本少爷再生几个儿子,本少爷也好名正言顺的让你当妾室夫人。”
“妾室夫人”莲花重点听到这几个字,直接扑入杨小龙怀中,摸着自己肚子道:“奴婢也想要孩子,少爷要好好在奴婢身上耕种才行…”
南京几位尚书见圣上识破自己阴谋,还将弹劾对象派来当观察使。
看来浙江大势已去无法挽回,准备暂时偃旗息鼓,静待时机。
就在此时数名苏州官员到南京举报苏州巡抚贪赃枉法…
金时舟投靠圣上,升任苏州巡抚,刚坐上位置还算勤于政事,廉洁奉公,但这只不过是新官上任,难免要做做样子工程。
巡抚位置还未坐稳,浙江捐生赈灾事发,圣上清洗掉大批原浙江官员,朱国治借机安插自己门生故旧任职地方,使自己下达的政令畅通无阻。
这让苏州的金时舟非常眼红,两人同为圣上提拔,现在朱国治领先一步肃清浙江。
自己如果不能搞出点名堂,让京师中的圣上看到自己能耐,未来入阁还不知道要等到何时。
金时州为向下面官员立威,尽快掌握苏属地方行政大权,以莫须有罪名排除几名异己。
苏州其他官员明锐察觉到官场中的风向标,纷纷登门送礼行贿表达忠心。
开始收礼只是为了收服下层官员,让他们安心,好听从自己政令,当礼物越收越多,金时州开始迷失方向。
到后来若有下属官员送的少,金时州便会找机会敲打修理或故意刁难,直到他们服服帖帖地送来大礼才肯放过。
自古以来,上行下效,巡抚如此,下面官员自然效仿,在这种大环境下,清官根本无法生存。
一时间苏州贪腐行贿风盛行,各级官员摊派苛捐杂税,百姓怨声载道。
白莲教被镇压下去,朝廷要求各省发动民间商贾富户捐款赈灾,安抚河南百姓,恢复当地农业生产。
苏州捐款六十万两白银物资,金时舟自己贪腐十万两装进自己口袋。
但是,六十万两变五十万两只是过了第一手,剩下的银子等各县送到苏州时不足二十万两,显然被各级官府层层克扣一番。
苏州几名一直不肯就范的清官,终于忍无可忍,一同前往南京告发金时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