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内部的格局
郑成功的自信既源自于他的性格,同时,也来自他一手擎天的非凡统御力。这支东南最强大的抗清力量,与南明历史上其他任何一支抗清力量相比较,其特点是拥有一个绝对的领袖,其他任何人都不足以挑战郑成功的权威。在南明,军事将领拥兵自兵,飞扬跋扈是很难以制约的,只有郑成功的军队中不存在这种现象。施郎曾经想要挑战郑成功的权威,但他很轻松地被打倒了,如果不是逃得及时,可能早被郑成功杀掉了。损失一员名将固然可惜,但郑成功却捍卫了自己不可动摇的领袖地位,一个内部团结的坚强组织,才能锻造出一支铁一般的军队。
随着军队规模的急剧扩大与地盘的扩张,新占据的地方都必须设立官员,地方官员人数的增多,使得一向事必躬亲的郑成功也疲以应付。针对事务繁多的现状,郑成功设立六官,以及司务、察言、承宣、审理等官职,郑氏政权略现雏形。
六官就是参照明代的六部而设,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等官职。有人认为这是郑成功越制专擅之举,其实这种说法是没根据的。
六官的设置,是得到永历帝的批准,这主要是郑成功远离永历帝驻所,而且中间隔着广阔的清占区,不可能在官员任免上都要经过永历朝廷的批准,所以永历帝准许郑成功便宜委用文武官员。因为军事作战在当时具有压倒性的重要性,所以永历帝允许郑成功所设立的武职最高可至一品官职,文职上可设六部主事。
郑成功又向永历帝奏明,六部主事在官衔上级别太低,难以管理其他官员。郑成功提出这点是有道理的,在明代官制中,六部主事的官衔在六部司官中属于级别最低,仅为正六品。在主事之上,还有员外郎、郎中、侍郎、尚书等。所以永历帝便采取权宜之计,在郑成功控制下的地区,六部主事的官衔参照侍郎的等级,即为正二品。
这样,在郑成功系统内,便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官僚制度,之后,郑成功又设立六察官,起到监督官员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内部机制。虽然郑成功名义上是永历的臣子,但实际上他就是东南地区的统治者,他并不受永历帝的遥控与指挥,但这也没有表明他想当皇帝,终其一生,他是大明帝国的孤臣。
有效的官僚分工体制,使郑成功得以从繁琐的事务中抽身,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军事上。
军队的战斗力是靠严格的训练得来的,郑成功在军事训练极其重视,甚至近于严苛。当时他住在思明在操练场上筑起演武楼台,以便随时可以驻宿于此。
郑成功的勤奋是难以令人置信的,他精力充沛,充满活力,不知疲倦。在士兵浑汗如雨地操练时,他一刻也未停歇,亲自下操练上指导军事训练。每位士兵无不调动起百分之百的注意力,以免引起这位严厉的统帅的挑剔。为了提高训练水平,郑成功惮精竭力,他发现现在所沿用的训练阵法已显得落伍,便花大力气调整,总结出一套五梅花操法,先以其中的一镇士兵来演练,他每日亲临督阵指导,开始时士兵们尚不能适应新的训练法,但半个月后,这支军队就可经可以非常熟练了演排新的阵法。于是郑成功将五梅花阵法向全军推广。此外,他还改进了水师水操法,并且刻印成小册子,以让所有的水师官兵能熟记于心。
这年四月,永历帝派遣周金汤、刘国柱携带敕印,封郑成功为\"延平王”。这也是第二度封赐,去年郑成功谢绝了\"延平王\"的封号,这一次他没有再拒绝,自从以后,“延平王\"与\"国姓爷\"一样,成为郑成功的代名词。除了郑成功之外,忠振伯洪旭加封为少师,甘辉被封为\"崇明伯”,王秀奇为\"庆都伯”,赫文兴为\"祥符伯”,万礼为\"建安伯”,黄廷为\"永安伯”,在海澄保卫战中有出色表现的冯举人被提拔为监军御史。
由于爵位的变更,赫文兴被升任为左提督,万礼被升任为后提督,王秀奇升任右提督。
郑成功的军队以镇为单位,每镇的兵力大约在二千人左右,兵力最盛时水师、陆师合计达到七十二个镇,总兵力约为十五万左右。戎旗镇是郑成功的近卫军,战斗力最强。戎旗镇的指挥官原本是王秀奇,由于王秀奇升任右提督,改由击破仙游城的援剿左镇林胜担任戎旗镇指挥官。郑成功下令在各镇中挑选最精锐的官兵,拔入戎旗镇。戎旗镇的编制为五个协,每协五正领,十副领,每位副领辖五十人,所以一协共有五百人,除了五协之外,还配备一个神机营,也就是火器营,戎旗镇总计有约有三千人。南征军返厦后,由于水师右军的指挥官周瑞被免职,由洪旭兼任水师右军的指挥。
在郑成功军中,将领们即使加官进爵,也不意味着可以有稍稍的懈怠之心,在接下来举行的大阅操中,郑成功再次体现出他治军的严酷无情。
这次阅操主要是检阅军队对五梅花操阵法的掌情况,所有提督、镇将、营官全部集合在操练场上,其赏罚尺度,参照实战中的对敌赏罚军令。对郑成功来说,训练场上的训练水平,就是实战中可以发挥出的水平。
第一个倒霉的人是刚被封为\"祥符伯\"并提拔为左提督的赫文兴。赫文兴曾作为清军将领在云霄与潮州与郑军作战,后献海澄归降,看来他对郑成功的严酷还是了解得少点,在他督操时,居然出现队伍不整齐的情况。郑成功大怒,马上下令将赫文兴绑了,在操场上,当着众将士面,责罚四十棍;此言一出,所有将领大吃一惊,堂堂一个伯爵,一个提督,受此责罚成何体统,威信全无矣,于是大家纷纷求情,最后郑成功改为将赫文兴官职一级。赫文兴这回见识郑成功的厉害,因此悒悒不乐,一场惊吓后大病了一场。
赫文兴的督操官陈武被捆责,罚一百二十军棍。
戎旗镇新任指挥林胜运气也不佳,作为郑成功的近卫军,操练上不能令郑成功满意,捆责二十棍。
护卫前镇陈尧策操练不得法,郑成功解除他的指挥权,改派到琅琦岛上去管理地方事务。
从郑成功本意上说,敌人太强大,与清军相比,郑军在许多地方是居于劣势的,比如说骑兵,这是一大劣势;在火炮上,在攻城器具上,郑军也远远不如清军,这从海澄战役便可看出来,郑军完全被清军的火力所压制,所以郑军必须要以魔鬼般的训练来赢得战场上的优势,将每个士兵都训练成魔鬼战士。
只是郑成功过于急于求成,以此恐怖高压手段,遂使将领人人自危,也引发了一些他意想不到的问题。
在护卫前镇陈尧策被解职后,由副将蔡飞统领护卫前镇,但蔡飞的指挥能力一般,不久后,他率全镇士兵驻守同安马巷,当时清军马得功率军夜袭,结果护卫前镇猝不及防,军队被清军骑兵冲散,蔡飞率败兵返回厦门岛。郑成功二话没说,当即斩蔡飞。
对郑军来说,也有好消息传来。曾经在潮阳归降郑成功的\"大巴掌\"陈斌,当年由于与施郎不和,便率军出走,并给郑成功留一封信解释原因,现在又重新前来投奔。郑成功很高兴,将刚刚处死指挥官蔡飞的护卫前镇交给陈斌这员悍将。
同时,郑成功强化了军队中的监军机制。设监督、监营、督阵官等,随同各镇出征战剿,监军手持一面铁竿红旗,上面写有几个字:“军前不用命者斩,临阵退缩者斩,副将以下先斩后报。”
为了防止这些监督权力过大,再设总理监营,以管理大大小小的监督。以督运都督翁天祐为总理监营,郑德、陈勋二人为左右协理监营。
这种监督制度,是郑成功对武将的一种管理手段,监营是监管营一级的,而监督是监管镇一级。一般来说,监督只能监管到副将以下,但是后来郑成功又在军队中安插监纪,以监管镇一级的高级军官。这种监督制度,也引起了郑军一些将领的极大不满,比如后冲镇的周全斌,这是一位很富有战略眼光的将领,他曾经以非常不满的语气给郑成功写了一封密信:“监督监营久在行阵,至于监纪,或初拔士子,或裘绔公子,能识军中功罪为何物,而可令其临纪统镇提督耶?”
周全斌这封信,可以看出,监督与监营实际上都是属于军队常备人员,而监纪则不是,这些充当监纪的人多是文官。以往郑军力量还比较弱小时,郑成功往往都是亲自指挥作战,所以并不需要监纪,而现在军队规模庞大,郑军将领出征时手握重兵,所以郑成功要预防将领的不忠诚与叛变,以监纪随军出征,并不是让这些人去指挥打战,而是密切监视将领的一举一动,并向郑成功汇报。
但是面对将领们的抱怨,郑成功也必须得小心谨慎,所以当周全斌提出质疑后,郑成功也提心监纪与将领日后不和,导致严重后果,所以他在监纪人选上,也比较注重选择一些有责任心并且品格较优的人。
此时,清军已经准备开始对郑成功发动进攻,大批的清军源源不断地调往福建,清世子、郑亲王济尔哈朗的二儿子济度被任命为定远大将军,率师南下。
鉴于清军大举南下,而且在兴化、泉州、漳州的粮饷也征收得差不多,郑成功决定避其锋芒,放弃从福州经兴化到泉州、漳州的大片地区,同时命令在放弃这些地方时,所有的城池的城墙全部拆毁,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清军无城可恃,以便于郑军在运动战中追杀。
郑成功放弃这些城市据点,足见他的战略眼光,他并不以一城一地的争夺为主,因为清军拥有火炮与攻城武器的优势,一旦包围这些城市,郑军如果不实施援救,那么最终被然被击破,如果实施援救,那么远道奔袭,主动进攻,敌军又拥有强大骑兵,郑军仍然难以摆脱劣势。所以郑成功将防线大为收缩到以厦门岛为中心的沿海一带,将拆毁各城的石头运往厦门、海澄、白沙、下店、丙州、金门等几个地方,修筑坚固的堡垒。形成为一个可以相互呼应的防御线。
既然清军大举入闽,郑成功索性来了个大踏步进退,在福建战场紧缩战线,将防御区缩小到厦门岛附近约半径约五十公里的区域内。然后在外线展开反击,一路南下广东,这路兵团由前提督黄廷统辖,包括戎旗镇、左先锋、右先锋等精锐兵团,共计十二个镇的兵力,由漳浦、诏安南下潮州,驻军征饷。另一路由由水师右军总指挥忠振伯洪旭为水师总督,陈六御为总制五军戎政等会师进入长江,捣其心腹,使彼不得并力南顾。”
这个战略,可以归结为:内线防御、外线出击。且不论这个战略是否高明,其体现出郑成功举重若轻的从容镇定与无所畏惧的精神。为什么这么说呢?定远大将军达度统领三万精锐满汉骑兵入闽,与闽地清军会合之后,至少有五万人马,而此时郑成功居然把主力悉数外调,在福建省内只留下后提督、奇兵镇、左冲镇等少数几个陆师镇的兵力防卫,这个胆略与勇气,确实是无与伦比。
这次豪赌,郑成功会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