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
现场一片沉寂。
几秒后,观众席上响起一阵低低的抽气声和轻微的议论声。
“天哪……是那张照片……”
“这不是《饥饿的苏丹》吗?太震撼了……”
“苏灿抽到这张图,是真的难……”
舞台下,几位歌手也忍不住交换眼神,神情变得凝重。
这是全球最具震撼力的新闻照片之一,没有音乐背景的人都知道它的沉重与冲击力。
而作为创作素材——难度几乎是地狱级别!
评委席上,弗兰克教授双手交握,凝视着电子屏幕上的图像,久久不语。
良久,他才轻声开口,语气沉重而尊敬:“这张照片,是一把刀,插在全人类良知上的一把刀。”
他目光落在苏灿身上,神情复杂:“它不仅代表着贫穷和死亡,更代表着冷漠与道德的拷问,任何对这张图的处理,都必须慎之又慎,不只是要有技巧,更要有灵魂。”
另一位评委轻声点头:“苏灿抽到它,是不幸……也是一种幸运,如果他能驾驭得住,那么他将登上一座真正属于艺术家的高峰。”
与此同时。
直播间弹幕疯狂滚动,讨论声如浪潮一般翻涌——
“卧槽……苏灿抽到的是《饥饿的苏丹》??!!”
“我看过这张照片,深深印在我脑子里了!”
“这太难写歌了吧!!”
“一张照片能让人瞬间哑口无言……这怎么写歌啊?”
“这歌不光得好听,还得让人哭出来才行。”
“苏灿能写出来吗?我忽然很期待……”
网友们议论不止,有人期待,有人质疑,有人甚至担心苏灿是否能承受这张照片带来的压力。
但画面中,舞台上的苏灿却没有任何慌乱。
他凝视着那张照片,目光缓缓沉了下来。
这张照片很难,很有挑战性,但他毫无畏惧……
……
半决赛选题环节结束后,苏灿回到酒店房间内。
他把那张打印出来的照片放在桌面中央,凝视着那瘦骨嶙峋、趴伏在地的非洲小男孩,和他身后那只沉静站立的秃鹫。
整张图没有多余的修饰,却比任何修辞都更沉重、更震撼。
他坐在沙发上,沉默很久。
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创作的“无力感”——不是技巧的问题,而是心灵能否承受那份重量。
照片仿佛一个黑洞,将人的情绪吞噬进去,留下的只有深深的无助和沉痛。
但他很快冷静下来。
他不愿逃避,不想用模糊的情绪去回避这份现实。
他知道,他必须回应这张图——用音乐,用声音。
忽然,一个熟悉的旋律,在脑海中回响。
《we are the world》。
那首前世由米国最顶尖的歌手联合演唱的公益歌曲,那首曾经为非洲饥荒筹得数千万美元的经典之作。
旋律响起的那一瞬间,苏灿的眼睛亮了。
这首歌,不仅旋律动人、情感真挚,更重要的是它所传达出的——爱、团结、希望与责任。
“就是它了。”他喃喃道。
苏灿拿起笔,开始在纸上默默记下歌词的节奏与呼吸点,然后戴上耳机,调出伴奏,站在落地窗前,对着夜色中的城市,轻轻唱了起来。
他的声音没有舞台上的强烈爆发,而是温暖而深情,像是轻柔的呢喃,又像是遥远黑夜里的一盏微光。
[we are the world]
[we are the children]
[we are the ones who make a brighter day]
[so let"s start gi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