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充此言论一出,在场众人皆心中一凛。崔长文等人虽不明其深意,但也不好妄加揣测。
此时,朝廷中另有一派势力,如元文都等人,也察觉到王世充对朝廷此番安排的异样态度。再加上此前王世充与李密之间便有着诸多过往的战争纠葛,彼此之间矛盾重重,此时便更疑王世充此番言论背后另有深意,怀疑他欲借助洛阳城作为据点,去响应当时同样对朝廷构成威胁的宇文化及。
自此,王世充与皇泰主杨侗主政下的元文都等势力之间,嫌隙暗生。然而,双方在表面上却依旧维持着一种看似和谐的关系,互相弥合、假意亲善,却都将彼此间的防备与算计深藏于心,一场暗流涌动的政治博弈,就此悄然展开。
公元618年七月,骄阳似火,暑气蒸腾。在这看似平常却又暗潮涌动的时节,皇泰主杨侗多少已察觉王世充势力的威胁,为了稳定局势,维护自身统治,他派遣大理卿张权、鸿胪卿崔善福作为使者,带着诏书前往赐予李密。
张权、崔善福一路风尘仆仆,终于抵达李密大营。营地内气氛颇为严肃,众将士严阵以待。
张权小心翼翼地从怀中捧出诏书,递向李密,恭敬地说道:“李将军,卑职奉皇泰主之命,特来向将军宣读诏书,请将军过目。”
李密面色沉稳如山,不骄不躁。他接过诏书,目光缓缓扫过那密密麻麻的文字。诏书内容大意如下:“今日以前,吾等皆历动荡,家国动荡,苍生涂炭;自使者来后,彼此当坦诚相待,放下前嫌。如今七政之务,关乎社稷,正待君匡佐;北伐之举,亦委君指挥,望君能担此重任,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诏书中“今日以前的事情,全部一笔勾销”表明杨侗愿意放弃对李密过去所有行为的追究,体现了他对李密的宽恕和和解的意愿。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缓和双方的关系,也为李密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台阶。
诏书中“军队的重任,就依靠你来负责,攻伐的事情,就交给你指挥”明确表达了杨侗对李密的信任和倚重。他将军事重任和攻伐大权委托给李密,显示出他希望李密能够全心全意地为他效力,共同对抗外敌宇文化及。
诏书还提到“彼此通怀”,意味着杨侗希望和李密在未来的行动中保持紧密的合作与沟通,共同应对当前的危机局势。这不仅是对李密的信任,也是对他能力的认可。
关于“如今七政之务”,正史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七政”具体指的是什么。结合历史背景来看,七政之务”并不直接指的是“洛阳七贵”。洛阳七贵是指隋末东都洛阳的七位权贵,分别是段达、王世充、元文都、卢楚、皇甫无逸、郭文懿和赵长文。他们虽然在当时拥有重要的政治地位,但“七政之务”更多地是指国家政务和治理工作,而不是特指这七个人。
“七政”在古代文献中常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这一解释在多部古籍中都有记载。在古代,这五星被认为是重要的天体,其运动被用来观察和预测时节变化和人事吉凶。在不同的文献中,“七政”还有其他含义。例如,有时它也指天、地、人和四时,或者特指北斗七星。
在古代文献《尚书·舜典》中提及道:“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这是“七政”一词最早的出处之一,其中“璇玑玉衡”是指古代用来观测天体的仪器,而“七政”则是指日月五星的运动情况。如《史记·天官书》中也提到了“七政”,其中司马贞索隐引马融注《尚书》云:“七政者,北斗七星,各有所主”,这表明在汉代,人们已经开始将“七政”与北斗七星联系起来。
因此,“七政”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其含义不仅仅局限于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还包括了其他天文学和哲学上的意义。
在古代观念中,这五星的运行被认为与天下的气运息息相关。它们的位置、运行轨迹等被认为是上天意志的体现,影响着世间的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发展。
在此份诏书中,皇泰主杨侗为了笼络李密,而引用了神圣的“七政”之说。由于这种说辞的特殊重要性,意志此刻需要有李密这样的贤能之士,以顺应天意,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李密阅毕,心中暗忖:“如今这天下,犹如一盘纷乱的棋局,群雄并起,犹如群狼环伺。各方势力在暗地里虎视眈眈,都企图在这乱世中分得一杯羹。皇泰主此时赐诏,莫非是盼我能出山,助力他稳固江山,荡平这割据纷争之乱象?只是我如今兵力尚有限的,若全力北伐,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然而,这或许也是我扩充实力的一个绝佳机会。倘若能得到皇泰主的支持,我便可在这乱世中崭露头角,进而壮大自己的势力。”
思忖片刻,李密缓缓起身,整衣端帽,面向北方恭敬行礼,而后应道:“多谢皇泰主赐诏,臣定当权衡局势,全力以赴,勉力为之。”
笔者认为,李密此时的行为有些装腔作势的行为,其心思,很可能有做给皇泰主杨侗使者看的成分,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利益考量。
首先是局势使然。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各方势力为了争夺天下,互相攻伐,局势极为复杂。李密作为一方割据势力的首领,需要在这种乱世中寻找发展壮大自己的机会。皇泰主杨侗虽然名义上还是隋朝的皇帝,但他也面临着诸多困境,需要借助李密等地方势力的力量来稳固局势。这种道理,李密自是一目了然。
所以,此刻的李密心中自有自己的“小算盘”,借助诏书扩充实力不妨是个上上策。皇泰主赐下诏书,赋予李密匡佐七政、指挥北伐的使命,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李密提供了合法性和号召力。李密深知,虽然当前自己的兵力有限,但如果能利用皇泰主的支持,在形式上建立起与皇泰主政权的联系,便有可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自己的阵营,扩充自己的势力。因此,他表现出对皇泰主诏书的重视,也是为了让使者相信,他愿意为皇泰主的江山效力,从而获得更多的支持与信任。
在战略考量方面,李密明白,要在乱世中立足并发展壮大,离不开政治上的正统性。皇泰主虽势弱,但仍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接受皇泰主的诏书,向使者和天下人表明自己响应朝廷号召,有助于塑造自己在众人眼中的正统形象,为日后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赢得更多的政治资本。
尤其是对于宇文化及等敌手来讲,在当时的局势下,李密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威胁。他需要巧妙地应对这些威胁,以达到保存自己、发展自己的目的。对宇文化及等人,李密需要展现出一种与皇泰主合作的姿态,让他们不敢轻视自己。李密看似诚恳回应皇泰主诏书,向使者承诺全力以赴,是为了制造一种假象,让宇文化及等人误以为他得到了皇泰主的大力支持,势力稳定且强大,从而不敢轻易对他发动进攻。
另外,在稳定李密统领的瓦岗军内部局势的需要方面分析,李密阵营内部也需要一个统一的目标和方向来凝聚人心。通过表现出对皇泰主诏书的尊重和响应,李密可以向自己的将士们传达一种信息:他的事业是正统的,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从而激励将士们的斗志,维护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为后续的发展打下基础。
由此可见,李密此时可能还在观望局势的发展,尚未确定自己最终的归宿。他需要在皇泰主和敌人、盟友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接受诏书并做出积极回应,是他探索未来发展道路的一种策略。另外,也留下了回旋余地,在局势不明朗的情况下,李密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表明自己的立场,又不会过于冒险地将自己束缚在皇泰主的阵营中。这样,他就能根据未来的形势变化,灵活调整自己的策略和行动,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道路。
李密在接到皇泰主杨侗的诏书并回应使者时,心里很可能有做给使者看的成分。他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表现对皇泰主的忠诚,更是为了在天下纷争的复杂局势中,为自己的势力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利益的未来发展之路。
言归正传,待东都使者稍稍休憩,李密热情地将二人迎入营帐。营帐中布置雅致,他命人奉上好茶,请二人入座。而后,三人便开始畅谈起来。
交谈中,张权微微皱眉,言辞恳切地说道:“李将军,当今朝局动荡不安,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海,苍生在这乱世中困苦难耐,苦不堪言。皇泰主心忧苍生,以天下为己任,如今特命我们来,望将军能在这乱世之中力挽狂澜,为社稷苍生谋福祉啊。将军之威望与才能,众人皆仰,还望将军能肩负起这份重任。”
李密微微点头,神情庄重地说道:“张大人所言极是,臣深知如今这局势艰难,犹如行走在刀山火海之上。然我军如今亦面临诸多阻滞,各方势力环伺,局势复杂多变,尚需精心谋划,方能有所作为。”
交谈毕,李密赠予东都使者贵重礼物,张权等人回东都复命。
东都事者走后,李密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深知己方当前的处境犹如置身于悬崖边缘,稍有不慎便可能坠入万劫不复之地。军队扎营巩洛,东都洛阳在西,宛如一位虎视眈眈的巨人,随时可能对他们发动攻击;而宇文化及那野心勃勃的势力就在近旁,虎视眈眈,犹如一头饥饿的猛虎,只待时机成熟便会扑上来。若此时与西方势力起纷争,自己必将陷入腹背受敌的艰难境地。
权衡利弊许久后,李密终下定决心,暂缓西进之举,调集精锐之士,准备攻打宇文化及。
他对谋士们说道:“如今我军在巩洛,地理位置颇为尴尬。东有洛阳那虎踞龙盘之地窥视着我们,若有战事,必首当其冲;西有各方势力暗中观望,犹如一群隐藏在暗处的毒蛇,随时可能给我们致命一击。据我近日探得,宇文化及那厮的军队粮草补给似乎不济,士气低落。此乃上天赐予我之良机,若此时能出其不意,发动攻击,或许可将其一举击败,扩充我方实力。”
众人听了李密的分析,皆纷纷点头称是,认为此计甚妙。于是,李密开始紧锣密鼓地调兵遣将,准备攻打宇文化及。
此时,宇文化及尚不知危险即将悄然降临,依旧在他的营帐中毫无防备地悠闲度日。麾下的将士们,久经征战,身心俱疲。长期的征战使得粮草消耗巨大,可补给却迟迟未能到位,将士们个个面露疲惫不堪、心怀不满之色,仿佛一盘散沙。
李密得知宇文化及内心的想法与状态后,心生一计。他派人放出欲讲和的消息给宇文化及,宇文化及闻听后大喜,不禁仰天狂笑:“哈哈,李密这是走投无路了,竟想主动向我求和。看来这天下大势,终究是要落入我手了。传我令,兄弟们且好生休憩,等和谈顺利,我们便可高枕无忧,继续享受这荣华富贵。”
时有部将心怀顾虑,向宇文化及进言道:“将军,此事恐怕有诈,李密那厮诡计多端,他的求和莫不是另有图谋?”
宇文化及不屑地看了他一眼,轻蔑地说道:“哼,你是太过谨慎了。李密如今是强弩之末,军队疲惫,粮草不济,哪还敢有何种花样?不过他想偷袭,也得掂量掂量我们这点人马。我们此时正是休养生息的好时机,可不能让这难得的安宁被破坏。”
就在宇文化及放松警惕之时,李密营中有一个因犯重罪之人,惊恐于即将遭受惩处,竟趁着混乱,连夜趁乱逃至宇文化及营地。
李密派人来追时,那逃兵已在宇文化及面前跪地,浑身颤抖,哭喊道:“将军救我,我被人冤枉,若不是陷入这绝境,我也不愿背井离乡啊。我愿为将军效力,以死相报!”
宇文化及微微皱眉,问道:“你为何来此?莫非其中有诈?你最好如实道来,否则休怪我无情。”
逃兵忙不迭地说:“将军,我有要事相告。李密表面求和,实则暗藏祸心。他们已归顺东都洛阳,此番假意宣扬与您讲和,就是想让您放松警惕,等您放松懈怠时,好发动突然袭击。”
宇文化及听后大惊,猛地站起身来,怒目而视,大骂众将:“你们平日都只顾安逸,竟未曾早提醒我!如今这李密已有偷袭之念,我们若不有所防备,后果不堪设想!”
说完,他立刻下令令人清点粮草,结果发现所剩粮草无几,顿时心急如焚。
无奈之下,宇文化及只好率领军队仓促地渡过永济渠,准备与李密在童山(位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下展开一场决定命运的生死决战。
童山下,战火纷飞,喊杀声震天动地,仿佛要将这天地都震碎。激战自辰时起,一直持续整整一天,双方将士都在这残酷的战场上拼尽全力。
李密身先士卒,挥舞着手中的武器,奋勇杀敌。他的身影犹如战神降临,所到之处,敌军人仰马翻。然而,战况瞬息万变,一枚流箭犹如死神手中的利刃,瞬间射中了李密。李密只觉一阵剧痛,仿佛被烈火焚烧,还来不及做出反应,便从马背上重重地坠落,昏厥在地。
营地中,原本激昂的氛围仿佛瞬间凝固,空气仿佛也变成了实质般沉重。李密军队见主帅落马,加之战时过久,疲惫不堪,有畏战者口中声嘶力竭地呼喊:“将军不妙,快逃啊!”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唯有秦叔宝如同一头英勇无畏的猛虎,奋勇向前,带领贴身卫队迅速挡在李密身边,用自己坚实的胸膛为李密遮挡着周围的危险。
秦叔宝大声高呼:“兄弟们,随我来保护将军!”他的声音在战场上回荡,充满了力量与决心。
秦叔宝借着高强的武艺,在敌军中如入无人之境,奋力地与敌人搏杀。每一招每一式都充满了力量和杀意,让敌人闻风丧胆。